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3日电(王爵 黄骞)鱼塘漾起粼粼波光,群鱼摆尾游弋;林间跑山鸡踱步啄食,啼鸣划破静谧;柴火灶上,土鸡醇香与鲜蔬清甜交织漫溢,与院落草木清香相融……近日,在南充市顺庆区共兴镇七沟村,曾经的普通农家院正焕发新生,一个个美丽“院景”通过庭院经济的滋养,逐步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富民“愿景”,成为传承乡村文化、助力农民就地就业的重要载体。
“再等十分钟,土鸡就炖好咯!先去院子里坐会儿,刚摘的橘子随便吃!”七沟村“包租婆农场”内,老板王春会系着碎花围裙在灶台前忙碌,左手稳扶锅沿,右手挥铲翻炒,锅内土鸡块裹匀酱汁,色泽诱人。额前碎发被热气熏得微卷,她抬手一抹,眼里满是笑意。
“早就看中七沟村的青山绿水,一直揣着回村创业的念头。”王春会一边翻炒刚割的蒜苗,一边打开话匣子。最初,她仅在村口开小店,靠自家鱼塘简单经营,业务单一、收入平平。2025年村里推广庭院经济后,镇政府主动上门帮扶,不仅重新规划房前屋后空间布局,更引导她拓展业态,从单一鱼塘经营,升级为集垂钓、蔬果采摘、农产品售卖、农家菜体验于一体的家庭农场。
如今的“包租婆农场”,菜地里蒜苗青嫩、折耳根脆爽、香葱翠绿,四季蔬果轮种不断;鱼塘边木质钓台错落,遮阳棚下桌椅整洁;鸡棚里上百只跑山鸡啄食嬉戏,完美诠释了庭院经济“小规模、回流快、强参与”的特点。“土鸡土蛋根本不够卖,周末一天要接四五十位客人,忙得脚不沾地!”谈及收入,王春会笑得眉眼弯弯,“每月纯收入上万元,比打工强太多!”她透露,下一步计划增设亲子游乐区,开拓直播带货渠道,让“七沟好物”走得更远。
“这里食材新鲜,鸡现抓现杀、鱼现钓现做,乡村独有的松弛感太治愈了!”刚钓上肥鲫的市区游客李强难掩兴奋,直言这里是周末和节假日放松的“宝藏地”,下次一定带家人朋友再来。
游客的称赞是外在口碑,村民生活的变迁才是最实在的答卷。在脱贫户李江群家,两层小楼整齐排列,瓷砖外墙在阳光下泛光,门楣上的玉米串、红辣椒串与窗台盆栽相映成趣,院角标准化鸡棚内,跑山鸡踱步啄食,啼鸣声此起彼伏。
轮椅上的李江群望着鸡棚,脸上满是欣慰。“我得软骨病没法干农活,以前全家靠低保过日子,妻子也没法外出打工。”回忆过往,他语气无奈。今年村里推进庭院经济,镇村干部上门制定帮扶方案:在屋檐下搭建便于照料的鸡棚,开辟近窗菜园,邀请技术专家手把手教学饲料配比、防疫、施肥等技能。“专家说这鸡抗病性强、长得快,蔬菜不用打农药,吃不完还能卖给村里农场。”
如今,看着壮实的土鸡和丰收的蔬菜,李江群底气十足:“上个月卖鸡卖菜赚了几百块,这是我们守着家门口,靠双手挣的第一笔钱!”镇里还帮他们对接了销售点,“以后想搭更好的鸡窝,多种点蔬菜,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
据统计,在政策精准扶持下,南充市顺庆区共兴镇七沟村累计平整土地7.8亩,建成规整菜园16块,安装菜地栅栏960余米,安装鸡圈围栏750余米,修建鸡舍16个。
“庭院经济看似‘小切口’,实则是乡村振兴的‘大文章’。”顺庆区共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瑜表示,将巩固七沟村试点成果,组建技术指导专班,提供养殖种植、菜品研发等专业支持,搭建线上线下融合销售平台,破解“卖难”问题,打响“七沟庭院经济”品牌。同时,系统提炼成功经验与运营模式,在全镇推广复制,让庭院经济从“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持久的动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