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txsc > 中国新闻网

“海归”博士后王暾:专注灾害预警科技创新 打通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
2021年12月16日 10: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曹惠君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 安源 摄

  (四川统战人说统战事)“海归”博士后王暾:专注灾害预警科技创新 打通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

  中新网成都12月15日电 (起钰婷)“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汶川地震导致了重大人员伤亡。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一个有相关知识背景的学子,我当时就决定回国从事地震预警的科技创新工作,一直坚持了13年。”近日,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接受采访时表示,地震预警信息早发出一秒钟、多传播一公里,都对挽救生命有无法估量的重要意义。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王暾放弃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理论物理博士后的工作,回国组建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以下简称:减灾所),带领团队致力于地震预警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13年来,王暾与团队已研发出全球领先的地震预警技术;减灾所与应急部门联合建成的大陆地震预警网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240万平方公里,并成功预警了64次破坏性地震。

  回国后,王暾四处筹集了300万元启动资金,到人才市场招募研发团队。当时,很多人因为对地震预警的陌生而不理解他,有人说,这是政府的事;也有人说,我们做不到比日本技术还好;还有人认为王暾是骗子……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暾招募到了一帮志同道合者与他共筑梦想,减灾所就此成立,正式开始了与地震波“赛跑”。

在减灾所,王暾带领团队成员分析灾害预警信息。 安源 摄

  王暾和团队从“零”开始,翻找各种相关资料,在前期投入大量研发,进行上千次实验……除了技术问题,资金压力更是“要命”。最困难的时候,团队研究人员半年没发工资,公司账面上只剩1.4元,一度只能依靠员工刷信用卡来维持工作正常运转……“咬咬牙就坚持过来了!”特别难熬时,王暾用革命先辈们的经历来鼓励自己和团队,“和他们当时的艰难险阻比起来,我们的困难其实不算什么。”

  2011年,减灾所有了第一次准确预警地震的成果。自此,减灾所的工作步入正轨,王暾的地震预警事业也逐步走入“快车道”。2013年,云南巧家4.9级破坏性地震被成功预警。2019年,四川宜宾市长宁县6.0级地震被成功预警,并提前10秒向宜宾市发出预警,距离震中300余公里的成都提前61秒就收到预警。王暾和减灾所开始被更多的人和机构关注。

  “中国地震活动区域分布较广,覆盖面积较大,要控制误报率,保证地震预警又快又准,是我们要解决的关键难点。”王暾表示,在此基础上,王暾及团队率先提出了基于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地震烈度仪方案,及基于分布式计算的地震预警网建设方案等,并多次利用汶川余震区等开展实验,力争预警信息早一秒发出。“不要小看这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王暾称,已有研究显示,地震提前3秒预警可减少伤亡14%,提前10秒可减少伤亡39%,提前20秒可减少伤亡63%。

王暾13年来矢志追求地震预警科技创新事业。 安源 摄

  “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是灾害预警发挥作用的关键一环。”为此,王暾希望能建立面向千万乃至亿级用户的秒级、分钟级响应的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渠道,将已打通的地震预警信息传递渠道拓展成多灾种预警渠道,真正打通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完善灾害预警信息多渠道靶向发布体系。近年来,减灾所也从地震预警向多灾种预警延伸,组建了全国首个多灾种预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构建了涵盖“天-空-地-地下”20种立体数据源的多灾种预警系统。截至2021年11月,该系统已预警278次自然灾害,包括破坏性地震、滑坡、泥石流、沉降、山洪、山火等。

  王暾认为,目前地震预警的技术和普及度还有提升空间。在今年四川省两会期间,作为四川省人大代表的王暾建议,推动灾害预警率先在四川成为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四川智造”“成都智造”灾害预警成果转化,从单一地震预警向多灾种预警延伸,提升四川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作为一名专注灾害预警科技创新及应用的归国科研人员,科技报国一直是王暾不变的初心,“希望未来中国的灾害预警科技能辐射到全球更多国家,彰显中国科技自主创新成果,服务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