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txsc > 中国新闻网

民营经济人士陈先德:深耕民族地区 扶贫“靠产业说话”
2022年04月19日 10: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曹惠君

 四川省工商联原副主席、成都嘉润置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先德。 张浪 摄

  (四川统战人说统战事)民营经济人士陈先德:深耕民族地区 扶贫“靠产业说话”

  中新网成都4月15日电 (单鹏)“1996年冬天,四川省甘孜州二郎山一带降下大雪,厚厚的积雪把二郎山这座天然牧场封得严严实实,牛、羊、马吃不到草料,牧民十分着急。我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安排工厂开足马力,用3天加工生产100多吨饲料,火速送到牧民家中,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近日,四川省工商联原副主席、成都嘉润置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嘉润置业公司)董事长陈先德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作为民营经济人士代表,陈先德曾获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四川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四川十大杰出民营企业家”“改革开放四十年纺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等荣誉称号。

  经营企业多年,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陈先德秉持“诚为先,德为本”“提倡乐业敬业,肩负社会责任”的价值观,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在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留下了扶贫足迹。

  陈先德认为,扶贫要“靠产业说话”。甘孜州畜牧业产业化项目是嘉润置业公司的重点项目之一,对增强四川省民族地区的造血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007年11月,嘉润置业公司旗下泸定县二郎山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在甘孜州二郎山等地投资牧场建设,养殖牦牛。2008年9月嘉润置业公司收购了炉霍县牛羊肉联合加工厂,随后对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能力,对牦牛产品进行精加工,提高牦牛产品的附加值,将其打造成为中国西部现代化的牦牛产业企业。

 四川省工商联原副主席、成都嘉润置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先德。 张浪 摄

  2009年10月,在第十届西博会上,嘉润置业公司与甘孜州炉霍县签约,参与康巴牦牛乳业公司年产2000吨干酪素生产线建设。项目建成后,每年为炉霍及周边农牧民实现奶渣直接销售收入约7700万元,助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奔小康。“我们发现奶渣的经济价值后,通过从牧民手上收购奶渣进行深加工,来提高他们的收入,收购价格从5角一斤逐渐提高到22元一斤。”陈先德说。

  除了开办企业,陈先德还十分关心涉藏地区青少年的教育。陈先德从小生长在一个贫困家庭,用他的话说,自己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在政府的助学金资助下才完成学业。幼时对于贫困的记忆使陈先德认识到教育的意义。2016年,他把甘孜州36名辍学儿童带出大山、接到成都体验生活,让孩子们亲眼看到社会和国家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从而理解学习的意义。这次难忘的经历后,这些原本打算辍学的儿童回到了课堂、重拾书本。

  近年来,陈先德积极投身“万企帮万村”行动:在凉山州海特苦村,投资38万元建设“彝家新村文化广场”,并组织下属企业捐赠体育文娱设施,为村民提供文化、休闲、娱乐、健身服务;在阿坝州,先后成立3家企业发展牦牛、奶制品等深加工企业,以解决当地就业和老百姓收入来源问题。“企业要坚定不移地履行社会责任,大力支持涉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涉藏地区民族团结、长治久安和增收致富道路,构建和谐社会,使涉藏地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共享改革开放成果。”陈先德说。

  不仅如此,陈先德的扶贫脚步还来到“彩云之南”。2009年12月,由嘉润置业公司和云南省有关方面联手打造的“中国最美乡村”投资开发项目在云南腾冲固东镇江东社区拉开序幕。腾冲固东镇江东社区总面积3542平方公里,居民3000余人,全村共有银杏树3万余株,因保存有上百年的古银杏1000余株,被称为中国银杏第一村。“‘银杏村’原本是云南最穷的乡村之一,经过我们的改造,这个村落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一举成为远近知名的文化旅游村,也是如今云南省最富裕的村庄之一。”陈先德说。

  在陈先德看来,城乡旅游资源整合的关键在提升文化品位、铸造文化之魂。于是,一个规划总面积5000亩,总投资约1.5亿元,以江东古银杏生态旅游村为主体的文化开发项目组群逐渐浮出水面。在银杏生态旅游村的规划建设中,嘉润置业公司将129户人家的宅基地、林间地、荒山荒坡地79亩集中起来,农户以土地入股,与投资方联合成立公司进行建设、运营。过程中,全村土地林木和人文风貌保持原生态、原文化的状况,村民积极主动参与美好家园建设之中来,这也是最令陈先德自豪的一点。

  “下一步,作为民营企业家,我们要积极投入‘万企兴万村’行动中,为共同富裕、民族团结作出应有贡献。”陈先德表示。(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