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txsc > 中国新闻网

民革四川省委会原专职副主委何一立:30余年民革生涯三件“难忘的事”
2022年03月31日 13: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曹惠君

 民革四川省委会原专职副主委何一立。 王磊 摄

  (四川统战人说统战事)民革四川省委会原专职副主委何一立:30余年民革生涯三件“难忘的事”

  中新网成都3月30日电 (单鹏)“上世纪80年代,我大学一毕业就分配到民革四川省委会工作。像我这样从小生活在统战世家、又在民革机关工作直到退休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近日,民革四川省委会原专职副主委何一立接受采访时,回顾了自己30多年的民革生涯。

  今年68岁的何一立出生于统战世家,其祖父是四川省文史馆第一批馆员;父亲何翔迥系起义将领,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民革中央团结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等职。上世纪80年代初,何一立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即在民革四川省委会机关长期从事专职工作长达30多年,曾任民革四川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四川省政协委员、常委,四川省政府参事等职务。

  “在我看来,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统一战线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法宝。民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参政党之一,要提升自己队伍建设,拓展参政议政渠道,发挥应有作用。”何一立说。

 民革四川省委会原专职副主委何一立。 王磊 摄

  回忆自己的民革生涯,何一立第一件“难忘的事”便是发生在上世纪末的“民广合作”。1998年5月,民革四川省委会和广安地区签订《民革四川省委与广安地区关于发展广安经济及社会事业的合作协议书》,双方在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及对外开放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民革四川省委会为广安经济发展注入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当时,何一立作为《团结报》四川记者站站长,对“民广合作”进行广泛报道,也深入广安地区参与帮扶工作。

  “在我印象中,四川是全国率先推行民主党派与地方政府开展合作、共同致力于当地经济建设的省份。民革积极发挥牵线搭桥作用,为广安引进项目和资金,还组织民革党内经济界、法律界的专家学者赴广安交流,多层次推动广安经济社会发展。”何一立说。

何一立(前排右一)在上海参加遂宁经济发展项目上海推介会。 受访者供图

  第二件“难忘的事”,是何一立担任民革遂宁市委会主委期间促成的“沪遂合作”。2004年11月,何一立赴民革遂宁市委会担任主委。当年12月,何一立赴民革上海市委会考察学习,“上海民革党员的政治素养、参政议政的意识都值得我们学习,于是萌生了进一步合作的想法。”何一立回忆说,2005年,“民革上海市委机关支部与民革四川省遂宁市委合作共建”正式签字,并经由两地民革组织穿针引线,上海与遂宁两地“握手”:上海市赴遂宁考察的团队近10批,遂宁市去上海学习考察和招商引资的团队也达9批之多。

  2006年3月,遂宁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经济发展项目推介会,100余家上海知名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和文化旅游界的近200位代表参加了遂宁项目上海推介会。同月,遂宁“四川宋瓷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在上海豫园开展,国宝宋瓷在上海展出的18天内,吸引5万余名中外游客前往参观,“活动举办后,很多人感到很惊讶:一个地级市在上海开项目推介会,这是怎么搞成的?实际上,这些活动非常好地显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大有可为的。”何一立表示。

  同时,何一立还积极履行建言献策的职责。多年来,他所关注的领域涵盖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景观打造、农村职业经理人培养、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四川稀土资源开发利用等。不过,最让何一立难忘的,是他与兄长、四川大学历史学教授何一民共同提出的关于“兴建四川人民抗日纪念馆,构建民族精神支柱”与“编纂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加强对四川抗战历史研究”的两条建议,这也是他民革生涯第三件“难忘的事”。

  “作为四川人,我们对四川人民在抗战时期所作的贡献感到自豪;作为四川省政协委员,通过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推动四川文化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历史专业学生,铭记四川人民对抗战所作的贡献,是历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并愿为之而努力。”何一立说。就在建议提出后的第二年,四川成立有关编纂委员会,组织专家人员进行编纂。目前,《四川抗战历史文献》一书的编纂工作已基本完成。

  “民主党派的建言献策引起社会关注,被有关部门采纳、进入决策程序,其参政议政的作用才算得到了充分发挥。”何一立表示。(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