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四川省“最美人民调解员”评选结果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
2021年01月24日 18:4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分享到:
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现场。

  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24日电 (记者 安源)四川省“最美人民调解员”评选结果新闻发布会于24日在成都举行。四川省“最美人民调解员”评选活动组委会主任、四川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刘志诚出席发布会并讲话。组委会副主任、四川省多解办专职副主任邢林宣读了授予吴诗华等10名“最美人民调解员”的决定,张晗等20名获得“最美人民调解员提名”。组委会副主任、四川省法院副院长张能、四川省卫健委副主任宋世贵分别介绍了四川省诉非衔接、医疗纠纷调解工作。

  据了解,为了充分展现广大人民调解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维护社会平安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风采,引导和激励四川广大人民调解员在推进平安四川、法治四川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四川省司法厅、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办、省法院、公安厅、人社厅、省卫健委、省信访局、省总工会、省妇联、省工商联在四川全省启动开展了“人民在我心中·我在群众眼里——最美人民调解员”评选活动,经宣传发动、基层推荐、材料初评、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等程序,公开公正公平地在四川24万人民调解员中,评选出了工作突出、群众认可的10名“最美人民调解员”和20名“最美人民调解员提名”。

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现场。

  会议指出,近年来,四川广大人民调解员深入贯彻落实《人民调解法》《四川省纠纷多元化解条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突出源头治理,做到了“六个坚持”,努力将矛盾吸附在当地、纠纷化解在萌芽、问题解决在基层,四川省坚持人民调解组织调整与四川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建制调整改革同步推进,织密调解网络、优化队伍结构,积极推动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常态化、制度化、多元化。“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活动近160万次,调解矛盾纠纷210余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8%。组织人民调解员积极参与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坚持“调解跟着项目走”,积极参与经济领域突出矛盾纠纷化解,扎实开展重点时段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确保了党的十九大、建国70周年等重点时段安全稳定,化解涉疫矛盾纠纷1.8万件,筑牢了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分层分级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2570个,组建调解专家库297个,选聘各类专家6000余人。积极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会同重庆市司法局出台《川渝地区调解工作合作共建实施方案》,与重庆市共同选聘了100名川渝地区调解专家。成立了邓启贵等一大批个人品牌调解室。1560个人民调解委员会、7万余名人民调解员24小时在线开展调解。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人民调解工作规范》省级地方标准。有效整合公证、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资源,在全省3649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设立“人民调解”窗口。深入推进诉调对接、公调对接、访调对接,派驻有关部门调解室2810个,矛盾纠纷数据跨平台基本建立。

  会议号召,四川广大人民调解员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正昂首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所肩负的新职责新使命,要牢牢把握服务大局这一重要取向,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矛盾纠纷易发多发领域,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坚持党对人民调解工作绝对领导、保持人民调解正确政治方向、体现人民调解价值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要牢牢把握人民调解为人民的这一根本属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创新工作方法,主动排查、开门调解、应调尽调,实现“医小病、治未病、防大病”。要牢牢把握依法调解这一基本要求,以《民法典》宣贯实施为契机,坚持以案释法,坚持依法调解,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要牢牢把握整体联动这一有效途径,继续加强与各部门的协作,整合资源,广泛吸纳不同行业的优秀代表和社会志愿者参与到人民调解工作中来,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多元衔接联动工作体系。要牢牢把握队伍建设这一基本保障,从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人民调解员,加快推进人民调解信息化建设,加大人民调解员培训力度,探索建立人民调解员人身保障机制,鼓励为人民调解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努力为人民调解员依法高效开展调解提供保障,奋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四川升级版。

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上,组委会为10名“最美人民调解员”颁发了奖杯和证书,与会人员观看了全省最美人民调解员评选活动工作专题片,“最美人民调解员”代表吴诗华、赵洪艳作了获奖感言。

  四川省“最美人民调解员”评选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及成员,四川省司法厅相关部门负责同志,21个市(州)司法局局长参加会议。(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