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25日电 (记者 徐杨祎)“我做梦也想不到,以前一天都卖不出两三个的竹筲箕,现在在网上几个月就卖了十几万个。”家住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界牌镇的殷志华25日如是说。
年过七旬的殷志华说,村里的年轻人大多没传承这门手艺,会的只剩十几个老手艺人。如今,他们都给新电商合伙人熊珍礼供货。熊珍礼每隔一两周就会开着货车到各个村收购,收上来的竹编制品运送到自贡市城郊的自贡农人科技有限公司仓库,一个个簸箕、箩兜、收纳筐等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

自贡农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叫龚勋,今年刚三十出头。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他原打算做程序员。2018年,龚勋从西安回到老家自贡,和同学一起合伙在电商平台卖家乡的手工竹编制品。2020年9月起,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拼多多平台,订单量一下猛增十倍,三个月“拼”出10万+,带动了周边100多名老手艺人重拾旧日技艺。
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殷志华说起看家本领滔滔不绝,看似简单的一个竹编筲箕,从砍竹子开始算,竟有十多道工序。在川南地区,几乎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有竹子,“3年左右的竹子最适合做竹编,发了竹笋后就可以砍了,不久后又会长出来新的”。这么多年来,夫妻俩也曾外出打工,但竹编这项手艺从来没有断过。如今两个女儿外嫁,老两口就一直靠竹编维持家用。

每天天不亮,殷志华和陈淑芳就起床,吃过早饭后二人各司其职。殷志华砍竹子、划篾丝,陈淑芳则为筲箕起头。陈淑芳说,现在编筲箕的基本上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年轻人坐不住,就编不了多少。手工活做起来比较慢,更多的只能是熟能生巧。老两口有时一个月能编一百多个,收入三四千元。
在自贡市荣县河口镇河东社区,72岁的蒋中华也每天都坐在自己的铺面上编箩兜,箩兜比筲箕更大一些,可以装更多。近几个月他编了300多个箩兜,赚了四五千元。“以前编多了也卖不出去,现在编多少他们收多少,收入自然增加了。”
“他们编多少,我们收多少。”龚勋发展了十几个像熊珍礼这样的合伙人,专门帮他走村串户收购竹编制品,而他则专心做电商平台的营销和运营。
2018年底,龚勋每天能在网上卖出300个竹编制品,当时家里人觉得“顶天了”,毕竟一些线下做竹编生意的人,有时一天也卖不出去两三个。龚勋开始扩大货源地,从自贡延展到内江、宜宾等地。在这个过程中,龚勋认识了熊珍礼等竹编商贩,并且和他们建立了合作关系。渐渐地,龚勋发现新电商平台拼多多的发展后劲更足,从2020年9月起,只要拼多多有活动他就报名参加,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把单量从每天300单做到了每天3000单。
现在竹编生意已初具规模,但是龚勋每天仍然焦虑,除了运用开直播、拍短视频等手段增强带货之外,他更担心的是货源问题。“做竹编的还是以六七十岁的老人为主,有的供货老人,身体突然生病了,也就没法做了。”
龚勋表示,在网上销售竹编制品不仅仅是生意,更是一份情怀:“我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编竹编,我的奶奶、父亲、母亲,都会这门手艺,很多记忆也都留在了这些竹筐竹篓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