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宜宾翠屏区: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2021年05月07日 14:0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7日电 (吴平华 韦厚玲 胡雪  ) 春日里,前往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一曼故居缅怀英烈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翠屏区将党史学习的课外讲堂搬到了这里,党员干部们从革命先辈光荣历史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斗力量。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翠屏区在学上创新,在干上用心,推动全区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营造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浓厚氛围。

  深学加活学 全面学习“动”起来

翠屏区“空中党课”现场。韦厚玲 摄
翠屏区“空中党课”现场。韦厚玲 摄

  “空中党课,架起了我们与党史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桥梁,这个形式很好,提高我学习党史的效果。”为使流动党员也能加入到党史学习教育中来,翠屏区农民工综合管理服务党委,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为远在广州的300余名流动农民工党员上了一堂精彩的专题党课。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翠屏区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在亲民化、形象化上下功夫,区法院成立“红”“灰”“绿”“蓝”四色宣讲分队开展分类化宣讲;大观楼街道聘用抗美援朝老战士作为党课讲师,以亲身经历讲述党史;金秋湖镇组织党员干部,利用茶农、果农劳作间隙“送学上山”……

  目前,全区开展各类学习宣讲500余场,覆盖听众8万余名。

  “一条大河波浪宽……”来自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宜宾校区)的团委书记刘宇超用一首首红歌向青年党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新青年就是新未来,翠屏区从各行各业遴选出49名优秀青年党员,组建“青年之声”宣讲队伍,让青年党员转变身份,从学习者变为讲述者,用短视频、直播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红色故事,吸引青年党员参与。

  学习要深也要活,翠屏区运用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组织开展“朗诵者”“小小解说员”抖音挑战赛、党史攻关小游戏等线上学习活动30余个,吸引20万余人积极参与。

  出新加用心 红色资源“活”起来

金秋湖镇送学上茶山。韦厚玲 摄
金秋湖镇送学上茶山。韦厚玲 摄

  “我们将赴哈尔冰、武汉、上海等地开展《巾帼英雄—赵一曼烈士光辉业绩站》图片巡展。”赵一曼纪念馆馆长陈怀忠介绍到,纪念馆将进行多地馆际交流,讲好一曼故事,让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走出去,也要引进来。翠屏区积极实施一曼村“全国红色美丽村庄”项目建设,通过优化一曼故居展陈模式、寻找“一曼精神”讲述人和制定以赵一曼为原型的党课、话剧、微电影等吸引全国党员干部来翠屏接受教育培训,逐步将一曼村打造成为全国红色文化传承地、全国干部培训承载地。

  “红色文化拓展活动不但让我们牢牢的记住了这些党史,还让我们体会到了革命先辈们的艰辛。”来自合江门非公联合二支部党员曹川勇说道。

  翠屏区合江门街道宜宾党史馆推出沉浸式教育体验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川南游击纵队”“岷江纵队”等宜宾革命武装队伍,模拟革命任务和历程,挑战层层关卡,让学员们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精神。

  翠屏区全面摸排区内红色文化资源,精心挑选宜宾市赵一曼纪念馆、宗场镇五粮液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思想教育阵地10个,制作《翠屏区党史学习教育本地红色资源读本》《赵一曼图册》4000本,着力把本地红色资源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巧干加真干 为民办事“实”起来

  “太好了,以后再也不用到处找地方充电了”来自大观楼街道的居民蒋培根开心地骑上了电瓶车。为解决中心城区老旧小区电瓶车充电难、充电危险的问题,大观楼街道在辖区街面安装智能充电桩,为居民提供便捷充电。

  这正是翠屏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实践。翠屏区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通过点线面结合,集中精力办好事关翠屏高质量发展的实事,用心用情办好群众急难愁盼的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叮咚,您的微心愿已被接单”。在点上,推出“微心愿”为民服务小程序,群众根据需求发布“微心愿”,相关部门和社区进行接单处理,目前已帮助400余名群众实现“微心愿”。

  “我要选为农产品带货直播志愿项目”。在线上,各部门根据自身特色发布亲子文明行、法律咨询、爱心午餐、爱心托管等服务项目70余个,通过线上线下组织群众投票,为群众提供最需要的“实事清单”,目前已开展活动200余次,惠及群众5万余人。

  “将文化融入老旧小区改造中,小区才有了精神之‘魂’。”翠屏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到,翠屏区以“幸福宜宾”十大提升工程为切入点,围绕提升交通功能、人居环境、基础教育、医疗服务、文化服务等10个方面,计划用2年时间,投资68.3亿元,实施项目455个,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急盼的民生问题。(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