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学史力行 实干为民服务“大群众”
2021年05月11日 16:4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1日电(薛婧)集中征集问题102个,细化分类、逐一落实;近500名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7项103次;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调研145次,帮助解决基层工作和生活难题130项……

  近年来,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有限公司树立“大群众”工作观念,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专项治理、机关作风建设结合起来,学史力行,实干为民,采取一系列立足实际、服务群众的有力措施,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成效,以群众满意度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

党员先锋队在生产现场检查设备运行情况。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 供图
党员先锋队在生产现场检查设备运行情况。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 供图

  “问题清单”变身“履职清单”

  “地面配套建设按无人值守设计,未配置水井、厕所等生活设施,新井投产前期,临时驻守人员喝水难、如厕难。”在厚厚的一沓表格中,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一线职工提报的“急难愁盼”问题映入眼帘,紧接其后的是责任部门、配合部门、工作措施和时间节点。

  3月以来,该公司突出问题导向,向各单位征集意见建议102个。公司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各职能部门充分运用“团队工作法”“员工思想调研”等一线工作法,在业务调研、安全检查、形势任务宣讲等过程中,开展座谈访谈,开门问策、问需于民。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面对面了解一线职工“急难愁盼”,现场答疑解惑、解决问题130余个。

  按照“动态搜集,细化分解,及时反馈,动态跟踪”的工作方法,开展集中研讨,按照办理方式、办理内容细化、梳理问题,分类、分项逐个落实责任部门,明确时间节点,动态跟踪问题解决情况,做到及时回应“槽点”、纾解“痛点”、打通“堵点”、补齐“断点”,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

关爱孤寡老人。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 供图
关爱孤寡老人。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 供图

  “请群众上门”结合“送服务上门”

  据介绍,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以“中国石化百日安全无事故”专项行动、“中国石化质量日”“世界地球日”等为契机,围绕绿色低碳、安全生产、油气质量等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与中国石化公众开放日西南石油局站活动相结合,邀请群众走进车间、走进井站,带着公众开放日活动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让社会公众看到中国石化实现碳中和的决心,体验西南石油局绿色气田的魅力。

  关爱孤寡老人、助学留守儿童、组织义务献血、为社区义务植树……该公司23个二级单位纷纷组建“心气”志愿服务小分队,把服务送上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累计开展57项103次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和品牌化。

  在元坝,一群特殊的“蓝精灵”——西南石油局大坪应急特勤中队,是共青团四川省委、应急管理厅认定的“四川省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

  他们时刻监护在高含硫油气开发作业现场,保卫着元坝气田安全平稳运行,保障着“川气东送”沿线六省两市70多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及居民需求洁净燃气供应;同时,他们接受驻地“119指挥中心”调派,抗灾抢险、防疫消杀……守护着驻地居民安全,用“最美逆行者”的背影诠释责任与担当。

爱心助学行动。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 供图
爱心助学行动。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 供图

  “乡村振兴”接续“脱贫攻坚”

  在红色热土、革命老区——苍溪县,西南石油局的驻村干部吕品一依然奔走在三会村的村头巷尾,入户走访、拉项目、拓销路……成功“摘帽”远远不够,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关心革命老区发展,关心老红军和英烈后代,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是西南石油局持续开展的传统帮扶项目。

  近年来,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全力履行社会责任,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先后帮扶7区县,13个贫困村的经济发展。特别是2015年开展精准扶贫以来,8个对口帮扶村全部成功“摘帽”,几千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

  在脱贫攻坚历程中,西南石油局逐步探索出一条以产业、党建为主线,教育、医疗、消费扶贫、基础建设为辅助的长效增收扶贫之路。对口帮扶的沐川县红星村、苦竹村被评为“县级文明示范村”,苍溪县大坪村被评为“省级帮扶工作经验、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苍溪县三会村被评为“省旅游扶贫示范村”。

  4月22日,四川省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在成都召开,西南石油局获评“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勇气和力量,弘扬担当精神,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和抓落实能力,敢接“烫手山芋”、勇挑“沉重担子”,推出一批为民惠民便民的实招硬招,通过化解民生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坚决杜绝形式主义,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效。(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