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江阳:文旅联姻激活一江春水 乡村旅游描绘多彩画卷
2021年05月21日 13:2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21日电 (邹立杨 袁玉华)近年来,泸州市江阳区充分发挥地处城郊、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进农业与旅游联姻,把田园变公园、荒地变景点,打造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产村相融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多姿多彩的董允坝伞乡景区。
多姿多彩的董允坝伞乡景区。

  田园变公园催热“生态游”

  “妈妈,快来看这些油纸伞好漂亮啊,在这里照一张!”“五一”期间,国家4A董允坝伞乡景区游人如织,一位小女孩看到伞里特色街区沿途挂着的各色油纸伞兴奋不已。

  初夏的分水岭董允坝,处处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放眼望去,蔬菜基地、蔬菜科技大棚、伞里特色街区交相辉映,一幅公园似的山水田园美景跃然眼前。这是江阳区田园变公园催热乡村生态旅游的一个实例。

  “当初,这里还是一片旱地和农田,如今几年时间,就变成了旅游景区,真是让人不敢想像啊!”正在蔬菜基地劳作的分水岭镇董允坝村六旬村民李文芬感慨不已。

  2014年,江阳区引进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把董允坝打造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村上成立了专合社,农户通过专合社将土地集中流转出来。”董允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帮群介绍,不少村民举家外出,土地闲置,通过土地集中流转,将农村零散的田地纳入园区进行统一管理、规模经营,原有土地利用价值成倍增长。

  2020年5月,董允坝伞乡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规划面积2万亩,目前已建成1.3万亩蔬菜种植区、水生蔬菜区、优质大棚区、双创孵化园、湖边小屋、伞里特色街区等。

  走进如今的景区,一座座标准钢架的蔬菜科技大棚鳞次栉比矗立田间,大棚钢架上缀满枝头的茄子、辣椒、番茄等蔬菜,以及栩栩如生的水果雕塑,被无数游客的手机、相机“带走”。

  颇具特色的伞里特色街区总长约1.1公里,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共分为A、B、C三个区域,结合川南民居特色,采用魏、蜀、吴三种建筑风格,游客行走其间,感受三国古韵,好似穿越时空。

  这个在田园上建起的集文化体验、生态农业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景区,处处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每年接待省内外游客30多万人次,催热了乡村“生态游”。

  荒地变景点带来“好钱景”

  “这片杨梅基地风景好看,杨梅也即将成熟了。”5月17日,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对江北镇干坝村的杨梅赞不绝口。5月下旬,江北镇干坝村在荒山荒坡和撂荒地上建起的鑫江杨梅产业园里的1100余亩杨梅即将成熟,杨梅园负责人陈凤平和工人们忙着接待参观游客和微信预订下单的客人。

  近年来,江阳区通过开发荒山荒坡和流转撂荒土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功推出了赏花游、采摘游、农业观光体验游等10多个乡村旅游品牌,可赏花、可采摘、可体验、可研学,让开发后的荒山荒坡成为乡村景点,成为最佳的江阳乡村游打卡线路,为当地乡村旅游增添了深度游和体验游的元素,形成示范效应,带来“好钱景”,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荷花绽放靓丽乡村。
荷花绽放靓丽乡村。

  “哇,好漂亮的樱花啊!”每年的阳春三月,位于丹林镇建设村“樱花谷”的40多个品种、16000多株垂枝樱、寒樱、河津樱等不同种类樱花竞相绽放,如云似霞,极为壮观,成群结对的游人穿梭期间赏花、拍照。

  “五年前,我承包了这里的600亩荒山荒坡开发种植樱花,目前已初见成效!”“樱花谷”负责人袁刚是建设村村民,他介绍,目前“樱花谷”在川南面积最大、赏花时间最长,每年春天吸引泸州及周边近15万人次游客前往赏花,“两个多月时间收入达500余万元,20多名村民长期在‘樱花谷’干活,每人每年收入4万多元呢!”

  “带上一家老小来这里采蓝莓、品美味,心情很舒畅!”从宜宾来华阳街道西岸村蓝莓观光采摘基地游玩的文女士笑着说,以前旅游大都倾向大城市,现在更多的人往乡村走,近距离感受乡土气息。

  “我在这里流转土地建起了20余亩的蓝莓观光采摘基地,年收入达80余万元。”5月16日,正在蓝莓观光采摘基地忙着接待游客的负责人何克均脸上绽满丰收的喜悦。

  开发荒山荒坡、流转撂荒土地打造乡村景点,推出赏花游、采摘游、农业观光体验游等乡村游,为江阳区的乡村带来了“好钱景”,醉了游人,富了农民,振兴了乡村。

  农民变工人吃上“旅游饭”

  每天上午8时许,分水岭镇董允坝村村民温家情就来到董允坝伞乡景区的蔬菜大棚里上班。土地流转后,温家情和不少当地农民都变成了产业工人,“在这里工作每天有100元左右的工资,还可以照顾家人,真不错!”目前,在董允坝伞乡景区务工的当地及邻近村民达3000余人。

  近年来,因土地集中流转发展乡村产业,江阳区许多农民从农田“洗脚上岸”变身产业工人,通过到景区打工、开办农家乐等在家门口“上班”,吃上了“旅游饭”。

  江阳区着力打造以“走进农家生活、品味农家菜肴、体验农耕文化、欣赏乡村风情”为主题的农家乐旅游,全力推动乡村旅游朝着特色化、规模化、效益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吃在农家、住在农家、乐在农家、购在农家”的乡村旅游模式初步形成。众多当地农民瞅准商机,念起“旅游经”、搭上“旅游车”、吃上“旅游饭”、数着“旅游钞”,极大拓宽了广大农民的致富渠道。全区先后培训旅游就业人员500余人,目前已发展以休闲观光、垂钓烧烤、种植采摘、农耕体验等为主题的乡村农家乐100余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就业。

荒山变景区。
荒山变景区。

  “今年2月中旬樱花陆续开花后,前来赏花的游人很多,我这每天都有30多桌。”说起赏樱花给自己的农家乐带来的红火生意,“樱花谷”里的“樱花缘农庄”老板袁云彬难掩心中的喜悦,他在赏樱花的2个多月时间里,赚了20多万元。随着络绎不绝赏樱游人的到来,樱花谷附近的“樱花缘农庄”“乡村百味”“好又来”等10多家农家乐应运而生,进入三月后几乎天天爆满。赏花期间,游人近15万人次,全村农民人均实现综合收入3000余元。

  全长25公里的沿沱江旅游道路投用后,车行道和骑游道吸引了无数泸州及周边群众前往跑步、骑行、欣赏风景。沿途农民凭借沱江秀美风光,开办起了“篱笆院子”“四合院”等10多家农家乐,生意十分红火。

  2020年,江阳区接待游客85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7亿元。江阳区相继获得2019年度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市、区)、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四川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 (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