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6日电 (吴平华 乐融媒)他只读过三年私塾,却用一个碗、一个平板、一根筷子等简易装备自创水平仪,手工测量地势落差。

从15岁到80岁,他走遍五大流域40多个县市的1000多个村组,提交了600多份、累计数十万字的川中地区开渠引水方案及示意图。
他叫姚四海,65年风吹日晒,从青丝到白发,只为寻找解旱水源,让乡亲们饮上甘泉。
出走
1913年5月21日,随着声声啼哭,一个婴儿诞生在四川省乐至县回澜镇五台山村金堂沟的一户普通人家,父亲姚吉金为其取名姚祥富,寓意一辈子吉祥富贵。
但这个承载着父辈美好祝福的名字并没有为孩子带来幸福。原因在水。
乐至县境内无大江大河,属川中降水低值区,十年九旱,是四川省13个严重缺水县之一。自记事起,“缺水”成了姚祥富童年时的伤痕。
据相关史料记载,1928年,乐至县遭遇了一场特大干旱,粮食颗粒无收,人们饿得发慌,刨草根,剥树皮,挖观音土;有的人得了水肿病,实在熬不住,十天半月后就被悄无声息地抬出去埋了。一些乡亲不得不背包打伞,卖儿卖女,逃难他乡。
干旱、饥饿、死人、逃荒……姚祥富看着受苦的乡亲们,不由得想起一位老人摆过的“龙门阵”:“五台山村原来是沱江和涪江两条大河的“龙背”,要是哪个神仙能在龙背上开出一条水渠,把河水引上来,水就可以通过这条龙背,自上而下地自流灌溉。到那时,庄稼绿油油,儿孙吃水不愁……”
于是,姚四海决定走出乐至,寻找水源。“我要把名字改了,改成姚四海,走遍五湖四海,找到‘通天河’,找到龙头龙背!”
姚四海决定出去寻找水源,那年他才15岁。
路上
“背个布口袋,装些烤红苕,带一个瓜瓢……”姚四海决定从离家乡较近的沱江开始考察。“他以农村‘五匠’(石、木、土、篾、瓦匠)——木匠的身份,向生产队缴纳副业款记工分的方式,走南闯北。”原乐至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倪华安回忆,他借宿农家、住岩洞,饿了,一口河水一口冷馍馍,不在乎自己苦不苦,心中充满希望。
在路上,姚四海逐渐反思,“不能这样瞎走,得想办法学点地理知识。”于是,年轻力壮的姚四海一边挑盐贩盐、给别人做木工,用赚的钱买书,积攒盘缠。
通过看书学习,姚四海逐渐了解四川的基本地形地貌,知道了家乡乐至一带确实存在一条山脉,由高到低,从西北到西南,形成了一条龙似的走向。如果从龙头沿着龙背挖一条沟,确实就可以把四川几条江的水通过龙背上的龙沟引到家乡,甚至引到整个川中,灌溉整个丘区。
“用一个碗、一个平板、一根筷子做水平仪,手工测量地势落差。”姚四海对自己发明制造的工具颇为满意,几十年里,凭借自己有限的文化,每走一个地方,每跨一条河流或小溪,他都会做详细记录,许多东西还用他自己才看得懂的符号加以标记。
这些只有付出,看不到收获的行为让家人有些不满。“他经常一出去近半年才回来一趟,在家待不了多久又出去。”小儿子姚孝吉回忆,家人虽埋怨,但也理解支持。凭着一股子倔强,姚四海在65年间,不断“出走”,整理了大量的水文资料。“考察记录200多本,在老家的一个仓房里装了几个大箩筐。”
姚四海认为,“川中旱区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水源没有从根本解决,成为主要矛盾;二是已建和规划的水利工程布局不合理,缺乏水资源的整体规划。于是,从1973年开始,姚四海陆续整理出600多份、数十万字的川中地区开渠引水方案和示意图,向中央、省、地(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多水源组合引灌、顺山势走向开渠引水自流灌溉,从根本上解决川中地区干旱问题的建议方案。1987年3月22日,姚四海被特邀参加四川省毗河引水工程学术论证会。作为出席学术论证会唯一的“农民专家”,姚四海宣读了《关于川中地区多水源组合引灌的建议》图文,引起震动。
梦圆

2012年5月12日,一个饱含着旱区民众百年期盼的生命之源,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的重点项目——四川省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在资阳市雁江区宝台镇黄泥村宣布开工。该工程涉及成都市新都区、乐至县,遂宁市安居区、大英县3市9县(市、区),灌区幅员面积714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5%,有城乡人口400余万、耕地面积428.56万亩。
“他提出的建议比现在的毗河工程范围更大。”乐至县原县长王隆瑛说,“姚四海提出从青衣江取水,现在是从毗河取水。经过一系列科学论证的毗河供水工程,走势基本跟姚四海提出的一致。”
65年的寻找,岁月侵袭了他的身体,但无法动摇他的意志。
1993年,在弥留之际,躺在儿子怀里的姚四海嘴里依旧念叨着为此奉献一生的“水渠”。到生命尽头,这位老人已是身无分文,一贫如洗。
“父亲,您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28年后,2021年7月初,在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验收通水之际,姚孝吉将一瓶流到乐至的毗河水洒在姚四海坟前。
从青春到暮年,他在丘陵间独自穿梭,用脚步丈量着土地,用智慧寻找一泓清水。当毗河水蜿蜒流淌,涵养帅乡大地,润泽万千人家的时候,家乡的人们不会忘记他洒落在这片土地上的心血和汗水。
他叫姚四海,一位奉献一生为故乡寻水的农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