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中华诗教学会2021年会”在双流召开
2021年07月24日 19:0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4日电 (刘惠中) 7月23日,“中华诗教学会2021年会”在成都双流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华诗教学会主办,中山大学中文系承办,双流区委宣传部协办。年会同时揭晓了2021中华大学生诗词大赛的获奖者名单,共36位大学生获此殊荣。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年会。双流区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艳、双流区文联副主席王辉和学者们一道出席了此次年会。年会上,中华诗教学会还授牌双流为创作基地,奠定了长期合作的基础。

  “诗词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体之一,是源远流长的文化河流中最璀璨夺目的珍珠,是中国文化自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传承诗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让年轻一代发现中国诗词的魅力并继承和发扬尤为有意义。”在年会现场, 中华诗教学会现任会长张海鸥表示。

授牌现场。
授牌现场。

  据悉,此次“中华诗教学会”年会选在双流,一方面是由于双流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双流古称广都,是古蜀文明发源地之一,有唐代著名诗人雍陶、五代时期花间词派代表人物欧阳炯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另一方面是由于双流在文旅产业和公园城市建设等方面发展成效显著,从云华美丽新村到空港花田,双流让诗意融入了城市发展之中。

  年会主旨:高贵其神 典雅其形

  “中华诗教学会2021年会”以“高贵其神,典雅其形”为主题,以彰显诗教之宗旨。中华诗教学会现任会长、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海鸥教授对此解释为:诗词让人的灵魂高贵,让外在典雅。他认为不论为人为诗,不论诗心诗艺,皆须如此。中华诗教学会常务会长、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彭玉平教授认为,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如果诗词教育没有做好,那么文化自信就很难生根。

  中华诗教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裕锴教授报告了2021中华大学生诗词大赛情况和获奖结果。根据报告,此次共计收到来自国内外155间大学的诗词参赛作品469首,中国大陆以外的高校有英国爱丁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还有港澳台八间大学。周裕锴教授表示:此次大学生获奖者有的不是中文系学生,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古典诗词。

  据悉,中华大学生诗词大赛已举办了十二届,旨在弘扬国粹,培育高贵的人文精神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增益高等教育的诗性内涵。举办以来,影响力逐年扩大,声誉清雅,品质高端,备受高校教育界、诗词界关注、支持和好评,已成为中华诗词文化和诗教的一个知名品牌。

  “中华大学生诗词大赛”由中华诗教学会主持,中华诗教学会成立于2010 年,是传承中华诗歌文化、开展当代诗教、研究诗学和诗教理论的学术组织,由两岸四地高校近百位学者诗家组成,依托中山大学中国文体学研究中心。著名古典诗词家叶嘉莹、陈永正是名誉会长,张海鸥是现任会长。

  叶嘉莹先生虽然没有来到现场,但她特意发来对本次年会的视频祝福,她在视频中说: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喜欢诗词,写出好作品,倍感欢喜,希望中华诗教学会持续做下来,影响更大,另外,本次年会在成都举办,天府之国诗人辈出,她希望此次在四川参会的学者能够体会到天府之国的人文教化。

  年会上,各位学者专家还围绕各自高校的诗教经验,做了多个主题的研讨和分享。

  双流,诗意流淌之地

  7月23日,与会学者还参观了位于双流的成都芯谷、云华美丽新村、空港花田、黄龙溪古镇。

  双流区是成都“11+2”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2020年,双流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城区)、中国城市品牌形象百优县区排名第5位。在当天的参观中,双流发展的澎湃活力和美丽诗意令与会学者们感慨。

参观现场。
参观现场。

  参观的首站——云华美丽新村历史悠久,据说蚕丛王在此建国,商瞿在此讲学,诸葛亮在此屯兵牧马,如今,这里诗意依旧流淌,大地艺术节、彩色熊猫生活节、龙抬头菜花节等在这里举办,“农、商、文、旅、体”融合消费场景在这里逐步形成。

  距离云华美丽新村不远,是空港花田,拥有航空乐园、中央花田等项目,其中,中央花田占地约1000亩,在这里,成都双流机场的飞机在头顶起落,远山、花坡、建筑,构成了广阔的花田景观。

  学者们还参观了成都芯谷项目,为双流打造新时代“企业最容易做生意的地方”“市民获得幸福感安全感增长最快的地方”点赞。成都芯谷致力于打造国际科创人才首选地、中国电子信息新一极、成都未来公园城市新典范,营造“身在公园、春暖花开”未来社区新场景。

  黄龙溪的夜晚更是令人沉醉,古街、古树、古庙、古码头等“十古景观”,与围绕河道溪流打造的水文化,形成了生趣盎然的古镇景观。

  双流美景令与会学者感慨:在双流,诗意不仅在文化中,还在公园城市景观中、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中,传统和现代文化在这里融合,传承与创新在这里连接,诗意在这里流淌。

  “花田频起降,铁翼泛银光。机纺双流布,飞梭昼夜忙。”参加年会的学者江合友在参观双流空港花田后即兴写诗道。这是繁忙的现代双流的写照,也是诗意的双流印象。(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