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江阳:全方位宽领域高水平 倾力打造“开放之城”
2021年10月15日 15:1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5日电 (邹立杨 张红 吴朝金)泸州市江阳区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扩大对外交流,倾力打造“开放之城”。在这一思路指引下,全区始终围绕提升江阳“竞争力”,构建全方位、宽领域、高水平开放合作格局,竞争优势将不断被扩大。

  硬核压舱加快建设“千亿”园区

  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载体,一直以来,江阳区把江南科技产业园作为扩大开放的主窗口,目前园区已初步形成智能终端、节能环保、医药康健、现代商贸、科技服务、楼宇经济产业集群,现已入住企业370家,2020年已实现销售收入508亿元。

  稳住“基本盘”,守好“压舱石”。“加快建设‘千亿’园区,支持江南科技产业园创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推动园区向东、向南、向北扩区发展。”江阳区把准方向、清晰规划,力争到2025年,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有效整合长江岸线资源。

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现场。
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现场。

  战旗猎猎、立状出征,“从都乐光电建成投产、产业园三期开工建设、圣融达产品国际亮相,到川南竹木集中开工,今年园区捷报频传。”园区管委会主任章华高介绍,国庆期间,园区内部分企业仍然开足马力抢生产,园区服务“不打烊”、企业订单“不断档”,政企齐心协力赶订单、凝心聚力抓发展,加快建设“千亿”园区的步伐已经迈开。

  此外,大力推进江北港大件码头暨重装产业园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就——不断完善港口、码头配套建设,力争港口工程和物流园区尽快建成投用,加快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蓄能增力大力实施“千亿”招商

  借“船”乘“风”,2016-2020年,江阳区招大引强为高质量发展蓄能增力,共招引项目377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61个,到位市外国内资金828.5亿元,接连不断的大项目投产达效,撑起了江阳振兴发展的坚强“脊梁”。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江阳区以“链长制”为突破,着力延链、补链、强链,依托“链长制”工作机制,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

  “聚焦六大产业精准分析,聚焦四大经济圈精准对接,锁定五种企业精准招引,锁定六类项目精准服务。”自从制造业招商“百日攻坚”行动启动以来,上到区级领导下到社区职工,人人牢记招商“秘笈”,全区形成了“全员参与、全面招商、全域联动、全力出击”的浓厚氛围和良好态势。

  以商招商、以商引商,江阳区让落户企业充当“红娘”,串起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构筑起区域竞争新优势。天诺科技公司负责人李向东说:“天诺从深圳签约落地江阳是明智之举,这里的营商环境很好,通过我的介绍,公司的上下游合作商也在进驻江阳的考察投资进程中了。”

  江阳区将大力实施“千亿”招商,确保5年内,全区引进市外国内资金累计达到1000亿元。

  创新矩阵发展壮大金融中心

  泸州市有金融机构140余家,其中江阳区有71家,占全市比重50%。2020年,江阳区内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机构健康快速发展,助推了第三产业税收大幅增加,入库税收4.26亿元,留区财力1.02亿元。以上数据,增强了江阳区发展壮大金融中心的信心。

  自疫情以来,泸州银行、泸州农商行为187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战疫贷”3.6亿元;升级后的“稳保贷”注入2.6亿“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江阳区中小微企业,稳定了市场预期,增强了市场信心,也增强了江阳区发展壮大金融中心的决心。

  面向未来,早早布局,方能在产业战略制高点上抢得先机。其实,江阳区早已看到了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越来越紧密、越来越重要的关系。“建成千亿强区,奋进全国百强”重大战略布局需要“金融活水”的支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发展壮大金融中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新土壤。

  因此,江阳区将依托泸州金融商业中心,搭建“金融人才之家”平台,引进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入驻,不断繁荣金融业态、优化金融生态,力争到2025年,全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

  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借助江阳区的开放平台和服务通道,在江阳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上画下增彩添辉的一笔。向新征程进发的鼓点正在敲响,江阳区正扬帆搏浪以实践昭示对外开放的坚毅决心,奋力谱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