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8日电 (唐倩 潘阳薇)“欢迎来到马尔代夫龙泉分夫。”10月28日,走进东安湖公园,这样的调侃非常切题,一眼望去,处处是风景,碧波荡漾处野鸭嬉戏,无不传递出怡人的绿色生态福利。

作为成都大运会重点保障项目、天府蓝网示范项目,东安湖公园总面积约5061亩,项目分为水库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有效解决该片区低洼地带连年受淹、塘堰水质差、东风渠岁修期缺水灌溉等问题。
与此同时,在第二届龙泉山自然观察节上,观鸟“发烧友”们早早架好了望远镜,摄影师们则端起了摄影相机,“今天天气好,希望还可以拍到雪山。”

事实上,拍雪山、追猛禽对于成都人来说早已不是件新鲜事。据统计,2020年至今,成都与雪山已相见百余次,远眺雪山最佳阳台就在龙泉山。与此同时,在龙泉山上已监测到猛禽1万余只,并在成都境内首次监测到短趾雕和草原雕。
在成都遥望雪山的记录被频频打破,除了气象因素,与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密不可分,而一个个“神奇的朋友”落户成都,不仅有着城市的善意,也源于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今年,我们首次在东安湖发现了桃花水母,这是一种珍惜水生动物,其生存条件对水质的要求非常严格。”东安湖公园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熊林介绍,按照规划,东安湖兼具水库与生态修复功能,是一项集挡水工程、大型湖面景观工程、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水生态治理项目。“在建设时,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蓄塘成湖、留木成林、因势聚山、借渠引水’,深入开展水库、排污、水生态净化、生态、植物、动物栖息等17个专项设计,以实现东安湖湖水水质长期保持在优质水源的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公园还通过设置无人岛、建设八大生境招引鸟类,大量野鸭、白鹭、斑鸠等野生鸟类安家落户东安湖。
观测到的鸟类越来越多了,也是成都观鸟会理事长沈尤近年来惊喜的发现,“鸟类的迁徙、繁殖、留居等行为与状况,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沈尤说,随着成都生态环境的整体向好,越来越多鸟类,甚至青头潜鸭等极濒危的品种,都出现在了成都观鸟人的视野中。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成都记录有鸟类511种,较五年前增加了45种。
桃花水母、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海南鳽等全球濒危鸟类近年来陆续“落户”成都,成为成都的“新朋友”,每年春天上百种、数千只珍贵鸟类在迁徙途中“拜访”龙泉山……这背后,都是成都努力打造公园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所带来的最有力佐证。
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绿色生态正在成为这座公园城市的最美底色。正如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所说:“虽然成都生态环境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空间性、结构性问题影响,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水平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还有差距,让生态成为公园城市的最美底色,这是一盘需要凝聚多方力量的大棋局。”
一个明确的路径是,“十四五”我国生态建设进入以降碳为目标。“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关键是推动能源转型,重点是优化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不仅有二氧化碳,同时还要产生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处处长刘迁表示,“双碳”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减污降碳协同,更好地推动环境污染的源头治理。
与此同时,创造更多普惠生态产品,也是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初,成都启动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其中的生态惠民示范工程明确提出,成都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致力营造生态惠民场景,使人人都享有生态绿色、文明和谐的宜居环境。
今年6月,成都发布首批32个生态惠民新场景,让“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土更净、景更美”成为人人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比如,新都区泥巴沱森林公园(一期),开创性地打造出“城市中心生态水环境”和“生态公园+人文IP”的新场景,成为市民引以自豪的城市会客厅;再比如,锦江区“夜游锦江”项目,依托锦江的生态本底,让游客在水光灯影中,感受成都的古韵新范……
在《生态惠民示范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中,成都的生态愿景被这样描绘:蓝天常见、雪山常现,青山映城、草长莺飞,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土净地美、安全可控,绿满蓉城、花重锦官。
将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与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有机融合,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协同增效,让城市更美丽、让生活更美好的诗意成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