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西南医科大学:深耕厚植60余载 培育新时代中医药人才
2021年11月09日 11:5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9日电 (邹立杨 马艳萍 蒲凡)“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团体三等奖,隔附子饼灸、拔罐临床教师组单项二等奖,推拿手法学生组单项三等奖”……2021年,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喜讯连连、收获颇丰的一年。这一年,中西医结合学院教学成效不断凸显,科研水平再上台阶,各种赛事屡获佳绩。

  植根杏林,攻坚克难铺就中医药传承之路

  1959年,在国家卫生部发出高等医学院校增设中医课程的号召后,西南医科大学(原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开办了中医专科班。西南医科大学于1977年成立了中医系,并于1978年招收中医学专业本科生。

中医特色技能培训。西南医科大学供图
中医特色技能培训。西南医科大学供图

  在一代又一代中医人的接续奋斗下,中医药传承之路越走越宽阔。2001年中医系更名为中西医结合系;2003年再次更名为中西医结合学院;2008年,开展了中医师承博士教育;2010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先后获批了国家首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而今,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已成长壮大为国家培养中医药高等人才的中坚力量。

  守正创新,薪火相传赓续中医药精神血脉

  坚定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笃行必先明志,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以德业双修的全面育人观为引领,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中医人才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一中心两结合两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医学与人文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传承与创新并重,素质与能力并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中医人才。

中医药文化·院史博物馆。西南医科大学供图
中医药文化·院史博物馆。西南医科大学供图

  着力提升师资水平。建院以来,中西医结合学院广开大门招贤纳士,通过内培外引构建起了一支热爱中医事业、胸怀育人大局、综合素质好、教学能力强、有传承、结构优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院建立各种制度机制为教师的成长成才搭建了良好平台,促进教师在中医教育这方天地里精勤不倦、力耕不辍,为中医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中西医结合学院成立以来,坚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情景模拟、翻转课堂等课堂教学方式,把抽象的中医理论教学形象化;倡导开展 PBL、CBL、TBL,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建立“个体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班级汇报讨论”的教学模式;实时反馈教学效果,通过形成性评价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学院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制定新版中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分为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中医学和预防医学等8个课程模块,明确各模块的课程学分修读要求。

  强化中医技能培训。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的融合是发展趋势。学院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环境,大力开展中医特色的技能培训,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学院建有面积约5400平米、设施设备齐全的中西医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由中医诊断实验室、针灸实验室、推拿实验室、模拟接诊室、中药标本室、心肺听诊室、西医诊断与外科实验室、网络考试室等组成,为学生常态化开展技能培训提供了优质平台。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中西医结合学院将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依托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医疗和教学资源,通过中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选拔具有丰富带教经验和临床经验的骨干人才作为导师,将师承教育覆盖基础和临床教学全过程。

  融入流派学术教育。中西医结合学院教师大多来源于临床,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继承并形成了孙氏肝病流派、叶氏金针流派、川南玄府学术流派、汪新象流派、张君斗学术流派等中医流派。

  建立名老中医工作室。中西医结合学院是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先进管理单位,拥有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8个,四川省十大名中医工作室2个,四川省名中医工作室6个,省级和国家级师承导师38人次,省级和国家级师承继承人76名,具有较丰富的名老中医药专家资源。

  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活动。为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中医药文化素养,中西医结合学院将传承中医药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传承“同郊风范”为主题,开展“同郊风范”系列传习教育、中医戏剧、中医舞蹈、同郊话剧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向典范靠拢,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以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为阵地,以我国中医药发展历史和学院建设历程为主线,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以各类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节、中医药扇面画创意赛等系列活动,巩固专业思想,提升专业自信;以学风品牌建设为依托,开展中医经典晨读、《黄帝内经》知识竞赛、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竞赛和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等学风建设活动。

  推进海外合作办学。中西医结合学院自觉担负起弘扬中医、让中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任,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先后与德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葡萄牙、捷克等国家建立了学术交流、长期教学及科研合作关系,与葡萄牙米尼奥大学、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联合培养了多名研究生、博士生,其中与葡萄牙全国针灸协会联合开展了4年制《中医学》学历教育。

  春华秋实,累累硕果书写中医办学新华章

  经过不断地改革完善,学院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中医学专业成为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拥有中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学位授权点,并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

海外合作办学。西南医科大学供图
海外合作办学。西南医科大学供图

  经过数十载耕耘,中西医结合学院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上收获了累累硕果,先后培养了中医、中西医临床本科人才7000余名,研究生人才700余名,留学生人才500余名。现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2200余人。

  近3年,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国家执业中医师资格考试笔试通过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逐年上升。

  中医学本科生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135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19项,校级107项;发表科研论文31篇,其中SCI12篇,中文核心9篇,普通期刊10篇。

  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将紧紧把握新时代的新机遇,继续坚持“厚德精业、兼容开放”的办学理念,秉承“自强不息、守正出新”的学校精神,融入到国家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的新时代潮流中,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培养具有强烈文化自信和高度文化自觉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而不懈努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