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3日电 党史学习教育和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四川省司法厅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检验学习成效、拓展整顿成果的重要抓手,立足职能,推出四川司法行政系统“我为群众办实事十心工程”,筑牢美好生活法治支撑。
回应民生关切 开出“定制”菜单
“我儿子在甘孜监狱服刑,相隔几百公里,政府能不能组织网络会见”“有没有针对外来企业的专门投诉渠道,帮助我们维权”“工地欠了我几万块的工资,司法厅能不能帮我们讨回来”……2020年,队伍教育整顿宜宾试点期间,四川省司法厅收到一系列群众意见建议。

近年来,随着法治社会建设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司法行政有了更多期待。诸如异地会见、外来企业维权、农民工讨薪等现实问题,都需要司法行政回应作答。四川省司法厅抓住“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契机,紧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实施“我为群众办实事十心工程”,以定制式法律服务,精准回应群众关切。
“‘十心工程’旨在通过服务营商、法律援助、狱地共建等十个方面工作,解决群众关切的现实问题,增进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四川省司法厅政治部负责人表示。
高处着眼 服务大局发展
服务营商“惠民心”工程,以法治为企业发展稳舵。今年5月,南充市司法局外来企业投诉服务站收到本市一家外资超市投诉,某银行请求法院强制执行场地出租方财产,要求该超市搬离场地,严重影响超市经营。了解情况后,服务站联合市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多方奔走协商,证明了超市场地租赁的合法性,避免了超市强制搬离。今年,四川省司法厅在全省成立217个外商投资企业投诉服务机构,挽回企业经济损失9800余万;开展“千所百处帮万企”法律惠企活动,开展企业“法治体检”320次,充分展现法治服务营商效能。

禁毒防艾“贴民心”工程,助力打赢禁毒人民战争。阿某曾是一名强制隔离戒毒学员,现在她成为一名“爱之家”工作站志愿者。“我希望用我的经历告诫大家,抵制毒品,珍爱生命。”阿某说。“爱之家”工作站是四川戒毒系统创新建立的“禁毒防艾”微阵地,戒毒民警驻站工作、解戒人员志愿服务,常态开展禁毒防艾法治宣传、艾滋病患者帮扶和吸毒人员回访帮教。今年以来,四川省5个“爱之家”工作站和35个社区戒毒(康复)指导站,已开展禁毒防艾宣讲141场次、涉毒群体帮扶209场次,回访帮教5294人次。

人民调解“顺民心”工程,助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功能,化解矛盾纠纷、消除安全隐患。”在“迎建党百年践初心使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百日攻坚”动员会上,四川省司法厅促进法治处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四川省人民调解组织累计排查矛盾纠纷24.85万次、预防矛盾纠纷4.28万件、调处矛盾纠纷25.65万件。
实处着手 推动法治建设
法律会诊“舒民心”工程,补齐基层依法治理短板。今年,宜宾市司法局制定实施《司法所服务乡镇(街道)重大行政决策重大项目和行政执法指导监督实施意见(试行)》,梳理乡镇(街道)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正面清单5项、负面清单16项,为基层依法治理提供支撑。今年,四川省司法厅在全省建成40个“枫桥式司法所”,培训2.7万余名“法律明白人”,建成3万余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点位,帮助村委会审查把关法律文书7406件(次),立起基层决策法治“体检关”。

行政执法“稳民心”工程,全力整治行政执法突出问题。“相对于‘见违就罚’,‘首违不罚’降低了我们的抵触感,执法人员的耐心教育也让我真正认识到学法守规的重要性。”广元昭化区某涉事饭店负责人说。这是昭化区市场监管局执行的首例“首违不罚”案件。聚焦行政执法乱象,四川省司法厅在全省开展人民群众最不满意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承诺整改活动,精准整治安全生产、食品安全、药品管理等25个重点领域、251项突出问题,并评查执法案件2958件,坚决守住执法案件质量关。
法治宣传“入民心”工程,推动法治意识深入人心。5月12日,眉山市青神县兰沟村,四川省“民法典走进乡村(社区)三个一百”活动正式启动。活用熊猫形象,围绕反电诈、合同纠纷、工伤理赔等主题,播放“法博士普法微课堂”短视频23期,覆盖人群超千万。组织党建引领法治答题打卡活动,答题人次超500万。全面启动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法平台。今年,四川省司法厅持续深化“法治四川行一月一主题”活动,2000余场次现场普法、30万余件普法资料、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普法活动,推动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难处着力 化解民生愁盼
政务服务“便民心”工程,以数据跑路代群众跑腿。近日,罗某仅用30分钟,就完成了其在达州的房屋买卖委托公证,这得益于达州佳成公证处的公证“零接触”线上自助平台。除了远程公证,更多司法行政服务业已“上网”。在省级、国家一体化平台开设便民服务应用350余项,61个政务服务事项全部“一网通办”,司法服务能效空前提升。与此同时,“减证便民”持续推进,43项证明事项改为告知承诺制,“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5个行政审批事项和1个行政处罚事项下放(委托)。一系列便民举措跑出服务群众“加速度”。

法律援助“暖民心”工程,撑起群众维权“法治伞”。宋某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从事天然气管道安装工作,工程完工一直未收到工资,多次讨薪无果,宋某向眉山市彭山区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历时数月,在法律工作者多方申请协调下,宋某终于拿到了11万元薪酬。今年,四川省司法厅解答群众法律咨询43万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2万余件;聚焦农民工讨薪难,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漫画普法,设立25个省外川籍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四川省共计办理农民工专项法律援助7294件,讨回欠薪2.3亿余元。
狱地共建“连民心”工程,走出“高墙”服务民生。派驻88名监狱民警,开展社区矫正、社区帮教2.83万人次。四川省监狱开通“心连心”门诊,为群众提供诊疗服务超4000余人次。打造“青松工作室”品牌,争取公益基金,发放服刑人员子女助学金50余万元。这些惠民举措,是四川监狱系统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罪犯改造新模式和联动治理新格局的积极尝试。
从优待警“爱民心”工程,构筑基层干警“精神家园”。盐源强制隔离戒毒所举办“角色转变与心理调适”心理健康讲堂,疏导干警职工心理压力。德阳监狱在疫情防控时期,开办干警职工“假期儿童托管课堂”。南充市司法局推荐评选10名“最美司法行政人”。立足当好干警职工“贴心人”,四川省司法厅持续落实困难帮扶、金秋助学、健康体检等关怀措施,走访慰问困难党员、“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等1700余人,深化狱地合作,解决干警职工家属就业、子女就学、老人就医等实际困难,进一步增强干警职工职业荣誉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