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筑巢引凤 成都这个产业功能区发展有底气
2021年11月17日 18:4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7日电 (刘涵玥)窗明几净、空间宽敞的办公楼宇,实现了创业团队的“拎包入住”;配套齐全、规划合理的核心起步区,城市功能满足产业人才和“随迁”家属们的生活需要……

  作为供应互补、品牌集聚的产业园区,崇州市消费电子产业园不仅提供高效便捷的投资硬环境,还打通了互通互联的“物联网”,构成了上下游畅通的产业生态圈。

崇州市大数据产业园。新蜀康公司 供图
崇州市大数据产业园。新蜀康公司 供图

  保障项目实施  组建高效管理团队  

  据介绍,崇州市消费电子产业园作为以电子信息、智能家居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新型产业聚落为主要支撑的创新高地,为推进产业园试水园区规划建设,做好配套服务保障,成都产业集团与功能区集团、崇州市政府共同组建了成都新蜀康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蜀康公司”)。

  新蜀康公司紧紧围绕成都产业集团“引导产业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功能定位,聚焦“产业投资、产业地产、产业服务”三大核心主业,坚持“科学决策、规范经营、开放合作、转型发展”经营理念,走“有效益、低风险、可持续”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

  据了解,新蜀康公司作为专业团队和高效平台,采取“大管家”的新兴管理模式,破解了园区“久了没人管”“越管理越乱”的发展制约和瓶颈难题。

  更重要的是,作为重点项目的成都崇州大数据国家新型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在推进过程中有了“闭环式”管理和“全流程”保障,使得“筑巢引凤”的设计从规划变成了现实。

园区附近的湖畔绿道。新蜀康公司 供图
园区附近的湖畔绿道。新蜀康公司 供图

  推动项目建设有序  保障招商引资落地

  新蜀康公司在项目的具体实施上,锚定崇州建设现代化高品质生态宜居城市战略目标,以“人”的实际需求为项目建设的主导向,以“城”的规划布局、功能分片为基础设施的施工图,以“产”的关联落地、能效提升为项目招引的指南书,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据悉,崇州市大数据产业园孵化中心(一期)建设项目总投资约3.66亿元,总建筑面积6.9万㎡,打造以现代高科技信息产业孵化、培育、创研为核心的“生态、创新型”信息产业园区。园区集产业、商务、休闲、旅游、生活居住为一体,同时还配套有便利店、美食城、酒店式公寓、共享办公区、咖啡厅、健身房、多功能报告厅和羽毛球馆等。

  在立足已经完成的基础配套项目的基础上,以明湖公园为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表达、以大数据园区为高质量发展取向的产业价值体现、以高端人才社区为绿色生活价值诠释。

鸟瞰现代气派的园区。新蜀康公司 供图
鸟瞰现代气派的园区。新蜀康公司 供图

  而成都崇州大数据国家新型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由成都产业集团与崇州市政府合作投建策划实施,总用地面积约308亩,总建筑面积约52万㎡,总投资约26.62亿元,目前一期10.5万㎡的高品质科创空间即将竣工。未来,包括人才公寓、酒店、商业综合体、体育公园等,均将陆续呈现。

  项目毗邻的新落成的黑石河森林公园包含了天府绿道、城市景观、生态河岸等主题元素,为产业人才及“崇漂”家属提供户外休闲、健身锻炼、文化娱乐、公共交流等多种服务。而包括公交首末站、中小学等一系列重要基础配套项目已经建成投运,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关键服务项目正稳步推进建设。园区由“生产型园区”向“城市新型社区”转型的态势日益明显。

窗明几净的办公楼宇。新蜀康公司 供图
窗明几净的办公楼宇。新蜀康公司 供图

  推动创新驱动  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成都产业集团在城市产业空间布局重点区域的产业布点,新蜀康公司严格按照发展区域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布局领域,打造产业功能区建设新标杆,通过构建新型服务管理体系,健全要素供给保障能力,为优质项目、企业入驻“铺道路”,让产业人才、创业团队工作“有动力”,使“人城产”发展理念践行“出效果”,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创新主体聚集、发展活力显现。

  同时,该公司结合崇州优良的自然生态、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健全的服务,配套整合各类要素资源,将崇州市消费电子产业园核心起步区所拥有的明湖公园和黑石河森林公园作为承载容纳产能、项目的生态本底优势,为“崇州故事”增添内容,为“崇州发展”提供产业动力,形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崇州竞争优势。

  据透露,按照成都产业集团坚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的统一部署,新蜀康公司将通过创新工作理念,做好运营和管理,以自带绿色产业“先天属性”的成都崇州大数据国家新型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为核心,将“绿水青山”的环境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品质保障,锁定自然生态的无形收益,构建鲜明特征、突出特质。(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