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援藏教师贾勇:舍小家顾大家 初心如炬映雪域
2021年12月13日 14:5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网12月13日电 (刘燚刘小义)“灯亮了,亮了!”冬阳透过窗户洒进雪域高原壤塘县城关小学科学实验室,屋子里金灿灿暖烘烘,伴随着发电摇杆旋转,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呼,眼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负责实验课的贾勇老师被孩子们围绕在中间,满脸笑容,实验室乐成了一片。

贾勇为学生上课。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贾勇为学生上课。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很早就有了援藏的想法,加之受前辈影响,这样的心愿越发强烈”。今年45岁的贾勇是来自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徐家小学的一名支教老师。从教26年,贾勇一直有一个支教的梦想,能为涉藏地区孩子做些什么,他一直在深入思考。2020年暑假,贾勇果断递交了申请并得到批准,当年9月,贾勇作为一名绵阳援藏教师来到阿坝州壤塘县城关小学支教。

贾勇为学生上课。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贾勇为学生上课。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贾老师在课上经常会做些小实验,我们跟着一起动手,很有趣。”城关小学六年级的普阿吉笑盈盈地说道。2020年城关小学由于生源增加,原本教科学的老师调配教授其他科目,已有25年各科目教学经历的贾勇来壤塘后独自担起了城关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所有孩子的科学课程。这样的工作量在平原都属于高负荷,更何况在海拔3200多米的高原。

  学生年龄跨度大,自身多年未从事科学教学,如何胜任这一安排?面对挑战,贾勇没有退缩,他想方设法调动孩子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借助新媒体将课程与生活结合,课上进行分组实验观察,课下布置任务,培养孩子们的合作动手能力,课后深入孩子们家中了解他们课堂外的生活情况....。。贾勇一步步施展自己的教学“秘笈”,孩子们也渐渐体会到了科学的奥秘,并喜欢上了这门曾经并没多大兴趣的学科和这位绵阳来的老师。

贾勇批改作业。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贾勇批改作业。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从孩子们课堂上专注的目光中我找到了教学的支撑点,从他们那一个个惊喜的实验‘发现’中我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壤塘娃娃长大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日记中贾勇这样写道。一年零一学期的支教生活,贾勇忙碌而充实。

  儿子上高中正忙,妻子为了支持自己的援藏梦想辞职回家当全职母亲....。。工作之余,贾勇心中总会情不自禁升起对家人的思念和丝丝愧疚。“今天怎么样?儿子打电话了吗?”简单的问候每天心照不宣,忙完工作贾勇拨通远在千里的妻子唐春英的电话,听听声音聊聊家常,心里温暖踏实。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21年11月初,正值羌历年间隙,贾勇回到绵阳看望家人。妻子持续发烧,本以为只是一次普通感冒,到医院检查却出现白细胞异常。辗转省市几家医院,最终确诊为慢性白血病。

  突如其来的打击犹如晴天霹雳,一家人悲痛交加。据医生治疗方案判断,预计要花治疗费40万元。今后怎么办?一下哪有这么多钱?妻子谁来照顾?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双双袭来,平时乐观开朗的贾勇一时之间愁眉不展。

  贾勇一家的情况被绵阳援建壤塘前线指挥部知晓后,一方面建议贾勇可以暂停在壤塘的支教,专心照顾妻子;另一方面积极发动绵阳市、阿坝州、游仙区、壤塘县等各级力量开展爱心捐款。来自认识与不认识的各界朋友的拳拳爱心让贾勇一家满怀感动。

  “谢谢大家的好意,暂时不用再捐了!”就在捐款倡议发出仅3天、收到“水滴筹”和各类捐款9万余元后,贾勇毅然向组织提出了停止捐款的请求。他说医生鉴定目前妻子唐春英的病情暂时不需要化疗,现在他们还能勉强承担得起,也不希望自家的事给别的家庭增加负担。

  “你回去上班吧,我能照顾自己!”通过输液和服药治疗病情趋于稳定后,唐春英主动要求丈夫贾勇回壤塘上班。唐春英也曾多年在乡镇卫生院上班,一路走来基层工作的辛苦让两人惺惺相惜,相濡以沫。为了打消丈夫的顾虑,唐春英几次三番宽慰他,“不管遇到什么事,相信我们都能共同面对”。或许是多年的默契,又或许是觉得到顺从也是一种呵护,贾勇思考再三答应了妻子的决定。

  擦干眼泪重整心情,贾勇在陪伴妻子两周后带着牵挂和不舍匆匆返回壤塘支教岗位。此时的他尽管憔悴了不少,但是走上讲台,他依然是那个孩子们熟悉又风趣的贾老师,工作中,他依然一丝不苟激情满满。“贾老师,有困难您说哈!”“贾老师,祝嫂子早日康复!”面对同事和援建战友的关心,贾勇抱以深深地感激。

  他说:“虽然觉得愧对家人,但一生有那么一次机会来壤塘,下学期我还将一如既往投入壤塘教育事业,希望不留遗憾!”每当夜深人静,那句亲切的话总会萦绕耳边,“你放心,我能够照顾好自己”,这既是妻子对贾勇的安慰,也是他赴壤塘时儿子对他的诺言。(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