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县:聚焦“三化” 写好政务服务“后半篇”文章
2021年12月14日 20:2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14日电 (罗纪芬 牟敏)为进一步做好泸县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泸县着力健全服务机制,聚焦镇(街道)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推进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建引领标准化建设,夯实服务基础

  构建三级服务体系,以便民利民为原则,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织密便民服务网解民忧。泸县先后投入760万元,用于改造镇(街道)、村(社区)便民服务场所、统筹人员配置、增添软硬件设备和连通电子政务网络。

  20个镇(街道)、305个村(社区)按照《四川省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标准》,整合服务资源,统一规划。建成综合服务、自助办理“4+X”便民服务功能区,设置咨询、受理、审批3类综合窗口6—8个,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实现为民服务“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

泸县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暨镇村便民服务体系“三化”建设工作推进会。泸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泸县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暨镇村便民服务体系“三化”建设工作推进会。泸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组织推动规范化管理,提升服务质效

  围绕群众办事痛点、堵点、难点,规范顶层设计,用高质高效的服务水平解民困。规范队伍建设,明确便民服务中心主任为事业副科,整合“七站八所”工作力量,配强窗口人员12—16人,较改革前增长160%。围绕一体化平台、综窗系统、服务礼仪等内容,组织镇村便民服务培训200余人次,培养“全科人才”。

  规范制度建设,建立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16个工作制度,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切实解决群众“盖章难”问题。规范服务事项,下放镇村高频服务事项39项,进驻审批服务事项263项,规范村(社区)事项30项,梳理“25+N”个“一件事一次办”清单,制作“码上办”二维码办事指南,统一编制流程,让群众一图读懂“去哪办、怎么办”。

  创新提升便利化服务,锻造服务品牌

  坚持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一网通办、就近能办”暖民心。推行无差别服务,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服务模式,启动玉蟾街道、得胜镇等5个试点镇(街道)263个事项无差别综窗受理,服务窗口由原来的10个精简到6个,窗口减少率达40%,切实提升群众体验感。

  推行“跨区域通办”服务,加强重庆、赤水等省市的协作,通过横向连接,打破行政区域边界,共有39个便民服务高频事项“跨区域通办”,解决了群众在户籍地和居住地来回跑、多头跑,实现就近能办成事,提升了审批效能。推行暖心个性化服务,建立10类个性化服务清单,构建以镇(街道)、村(社区)干部和网格员1500余人的代办队伍,推行临近下班延时服务、节假日预约服务、特殊群体帮代办服务,最大限度便民、利民、惠民,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获得感。

  泸县始终结合工作实际,将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规范服务标准,提升服务效能,实现了便民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能力提升。(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