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珙县探索“五大路径”:聚力打造山区县基层治理示范样板
2022年03月11日 14:0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11日电 (周文武)近年来,珙县主动顺应新时代基层治理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聚焦山区县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发挥、便民服务质效提升、乡村治理机制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村级产业振兴等问题,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探索“阳光村务”监管平台、“民情诉求”办理系统、“联网联户”走访行动、“凝心聚力”善治工程、“产业提质”振兴计划“五大路径”,不断推进山区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力提升了组织公信力、增强了群众满意度、架起了干群连心桥、催生了治理内生力、激活了乡村发展力。

  背景与动因

  珙县立足山区县实际,结合五个方面内容,坚持把党的建设融入全过程、各方面,把党的服务送到千家万户,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聚力打造山区县基层治理示范样板。

  主动适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珙县村(社区)“两委”换届后,书记、主任实现“一肩挑”,村级党组织书记相比过去权力更加集中、监管难度不断加大、廉政风险逐步增加。一些村级组织在行权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村务“不会公开、不敢公开、不愿公开”和群众“看不到、看不懂、不愿看”的问题,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信息不对称,导致部分村民群众对村级组织不够信任。这就迫切需要利用智慧手段,建立有效的村级事务公开体系,规范村级干部履职用权,提升基层组织公信力。积极回应群众新期盼。

  新媒体时代群众意愿诉求更加多元,在一些地方民情解决时效慢、办理反馈不及时等治理问题也不断凸显。这就迫切需要干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畅通诉求办理“线上通道”,把便民服务“连”上网,优化服务供给,增强群众的满意度。

  全面提升群众参与自治的内生动力。群众自治是推动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群众应当成为基层治理的主体。迫切需要强化党建引领,创新群众和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机制,推动构建多元协同治理的共同体。

  探索与实践

  打造“阳光村务”监管平台,以规范用权提升组织公信力。依托“大数据”信息技术,打造“阳光村务”智慧平台,做实“线上+线下”双线监督,推动基层干部阳光行权、规范履职。

  晒出阳光村务。线上实时发布村级资金收入、支出、余额等情况并同步上传原始凭证;线下依托村级公示栏定期公布村级各类事项,结合常态走访,村组干部和村务公开“明白人”入户宣传讲解,有效保障使用智能手机有难度的群众信息知情权。通过“三资”“三务”在网上“和盘托出、全面公开、不留盲区、不留死角”,群众在线上即可查阅本村(社区)所有财务票据、账目清单,并全程可追溯。

  强化智慧监管。建立民生项目、“一卡通”惠民资金、“小微权力”规范运行等34类政策数据资源库,针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设置风险预警阀值,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对三公经费、财务支出、数据票据等进行数据在线交叉对比,系统自动预警,若发现异常情况,平台及时预警提示上级部门重点关注、加强监管。

  规范履职行权。梳理村级组织“小微权力”和村“两委”干部职责分工,形成组织决策、管理、服务3大类“小微权力”清单和村“两委”成员职责清单,通过智慧平台“晒单”,推动实现小微权力进清单。

  线上线下收集。线上开发“群众有话说”微信小程序,群众实名注册登录,随时随地反映心声、表达诉求;同步将12345政务服务热线、县长信箱、网格化系统等各类政务热线整合并入系统,拓展民情诉求收集范围。建立党员干部走村入户定期收集民情诉求机制,通过平台动态提交群众诉求。

  高效办理反馈。按照民情诉求类别、发生地点等,实行“村级—乡镇—县级部门”分层分级办理,对每个诉求明确办理事项责任领导、具体经办人、办理时限等,咨询类事项原则上3个工作日内办结,其他事项根据难易程度确定办结时限。对群众反映的事件第一时间进行沟通、解释和答复,采取短信、微信等方式逐一进行回访。

  从严考核评价。建立接诉“响应率”、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率”的“三率”考评指标体系,围绕办理人员态度、办理情况、结果反馈等内容全覆盖回访,每周编制《社情民意分析报告》,将办理结果满意度与单位考核、干部个人绩效考核挂钩,严格兑现奖惩,对办理诉求不作为、推诿扯皮、虚假公开等情形,实行严肃追责问责,确保群众诉求高效解决。2022年以来,已办理群众诉求3000余件,群众满意率达95.48%,先后对办理质效不高的5个单位、12名个人进行了处理。

  针对性重点包联。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机制,探索推行乡镇干部联系网格、村组干部联系户、党群干群连心的“联网联户”工作机制,重点联系缺少“明白人”的家庭,特别是矛盾纠纷户、生活困难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和特殊群体,党员每年为联系户办1件以上实事好事,落实政策宣传、民情收集、文明劝导、纠纷调解、产业帮扶等职责,确保包联作用发挥到位。

  常态化入户走访。常态开展“走基层、听民意、解难题”大走访活动,党员干部深入联系户,通过院坝会交流、走访慰问等方式,全面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并分类梳理困难诉求,提出解决措施,第一时间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目前,全县已通过大走访活动收集解决群众困难诉求6529个。

  强化党建引领。强化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机制,推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居)委会主任,书记、主任实现“一肩挑”100%。加快建立党建引领下的村(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协调运行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推动形成基层治理合力。

  创新形式载体。探索村(居)民“积分制”管理模式,以户为积分单位,将清洁卫生、好人好事、志愿服务、“最美家庭”“模范示范户”列入正面清单对应加分,将“乱搭乱建”“大操大办”等行为列入负面清单对应扣分,同步实行积分奖励机制,通过比学赶超、营造良好氛围、培育文明乡风。

  激发群众参与。建立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孝善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一约五会”机制,成立村级“自协委”,常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群众矛盾化解、破除陈规陋俗等专项工作。同时,定期进行“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大张旗鼓通报表扬,引导学身边人、讲身边事,全面激发群众自治的内生力。

  推进“产业提质”振兴计划,以机制创新激活发展新动能。聚焦壮大产业规模、优化发展布局、提升产业质效等方面,深化利益联结,以产业提质助推治理效能提升。优化产业布局。深化村建制调整改革成果,重塑村庄产业发展版图,优化产业布局,切实增强特色村辐射吸纳和带动能力。

  启示与思考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基层治理的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要持续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对标对表找差距、聚焦问题补短板,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要持续加强换届后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和能力作风建设,以过硬的能力水平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推动基层善治,推动提升组织公信力、凝聚力。

  始终坚持为民服务。基层治理的落脚点是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不断深化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机制,增强干部群众之间沟通联系,通过近距离的情感互动交流,深入了解群众需求,迅速反映群众愿望,及时解决群众困难,以常走常亲不断融洽干群鱼水情,推动治理成效提升。

  始终坚持科技赋能。利用区块链、“云服务”、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推进基层治理由“人治”变“智治”,以数字赋能、网上办理、平台公开、智慧服务为依托,打造治理现代化的“新引擎”,实现诉求反映成本降低、治理数据资源共享、惠民服务效能提升,切实提升基层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

  始终坚持群众自主。推动共建共治共享,要不断强化基层群众自治,充分发挥群众参与治理的主体作用,同时丰富在党组织引导下的自治载体,激发基层组织的创新意识,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始终坚持产业振兴。产业发展是基层治理的源动力,通过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深化利益联结机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基层群众共同富起来,才会更重视基层治理成效,形成良好环境和服务水平,而良好的环境和服务水平也会助推产业发展,推动实现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