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壤塘:办好民生实事 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
2022年10月14日 16:2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4日电 (何永美  刘彦岚)一排排特色民居整齐有序,家家户户门前的水泥路宽阔平坦,老人们悠闲地晒着太阳,孩子们追逐嬉戏,美丽人家与远山青黛相映成辉……走进壤塘县蒲西乡斯跃武村,一幅美丽宜居、和谐共生的乡村新画卷映入眼帘。

  “现在条件太好了!住的是宽敞干净的房子,吃的是新鲜多样的饭菜,看病有报销,娃娃读书有补助,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感谢党和政府!”壤塘县蒲西乡斯跃武村75岁的老党员多尔基拉姆激动地说。如今,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谢之声和浓浓的感激之情成了壤塘随处都能听见的“民声”。

  然而,让老百姓高兴的事还远不止这些。十八大以来,壤塘聚焦居民收入、教育质量、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问题,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有温度的举措正落实落细,让民生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产业发展享红利,提升群众获得感

壤塘乡村新画卷。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壤塘乡村新画卷。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聚焦民生项目,推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壤塘县千方百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乘势而上做好乡村振兴衔接。

  “去年我们村种了400亩菜籽,每亩地差不多都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挣到的钱足够自己家里开销了!”宗科乡加斯满村村支书占灯说,过去,村民们只会种植一些青稞和胡豆,产量不高,基本够自家吃,谈不上增收,都是靠天吃饭。

  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壤塘县以“政府主导、部门承担、示范引导、突出品牌、逐步扩大规模”方式,在“粮、油、菜、药、畜”上下功夫,培育企业、专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11个,农牧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到基地务工,每亩地年收入达800元以上;建成3000余亩州三星级壤巴拉高原双低油菜现代农业园区,4000余亩壤巴拉高原生态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和百亩壤巴拉林下经济产业园区。农产品错季优势和质量优势逐渐显现,农牧民增收致富能力不断增强。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壤塘县产业发展不仅在土地上下功夫,还在特色产业上卯足了劲,培育非遗产业技艺出川,靠品质、靠特色取胜,“产”无虑,“销”无忧,不断发展壮大,把“特色”产业养成“摇钱树”。

  “现在制作的这些黑陶茶壶,是去年就预定好的订单,有60余万元,做好之后将被销往成都、上海、深圳等地”上壤塘乡藏式陶艺传习所传承人布莫正在工作室里忙着赶制一批陶艺作品。

  近年来,为将富集的非遗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现实资本,壤塘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建立非遗传习所46个,涉及唐卡、藏戏、石刻等不同技艺领域,3000余名青年从事非遗生产性保护和活态化传承,困难群众人均年增收超过4000元。

  “钱袋子”鼓起来,好日子火起来。显性收入和“隐形红包”,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底色更浓。

  基础设施大改善,增强群众获得感

美丽宜居壤塘。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美丽宜居壤塘。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十年来,壤塘县紧紧围绕建设高原林海秀城的发展定位,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宗旨,科学规划,统一组织,因地制宜,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如今的壤塘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一个生机盎然宜居宜业的悬天净土·壤巴拉正在川西北高原冉冉升起。

  “壤塘变化太大了!我两年前来过壤塘看到的,和现在都有很大的区别,公路宽敞,街道干净,夜景也很漂亮,变化之快,简直让人惊讶。”来自成都游客黄晓梅赞不绝口。

  实现基础设施大改善,治理有效是基础。壤塘县始终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立县之本,把绿色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以绿色发展为底色,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动美丽幸福愿景不断走向现实。

大美壤塘。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大美壤塘。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壤塘县蒲西乡蒲西村,道路两侧的绿化充满了勃勃生机。“我们村的道路现在既宽敞又好走,游客行走在这样的道路上心情也很舒畅。道路环境好了,游客就会越来越多,相信疫情过后,今年我们的旅游收入肯定会增加。”浦西驿站负责人山川华兴奋地说,沿线村民正享受着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带来的成果。

  近年来,壤塘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52公里。目前,壤塘县已实现100%乡镇、100%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的目标,路也从“出行路”向“产业路”“旅游路”延伸拓展,并成功创建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建成则曲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11处,修建堤防19572米,治理水土流失面84.1平方千米;基本实现乡乡通宽带,村村通电话;国家电网实现全覆盖,建成水电站3个、光伏电站1个;生态栈道、人行道、藏式特色路灯、休闲广场、停车场.....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不仅为百姓生产生活带来便利,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如今的壤塘儿女,正齐步迈向更好的生活。(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