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6日电 (冯岚 黄建伟 黄可)近年来,泸州市合江县把撂荒地整治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措施来抓,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采取多种措施,盘活撂荒地资源,全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垦。

在榕山镇梧梧桐山村,挖掘机正在荒地里作业,除草、犁地、松土一气呵成,一条条弧线,一道道田埂正慢慢清晰映入眼帘。为有效解决村里土地撂荒问题,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梧梧桐山村及时把撂荒地复垦出来,通过“农户自耕、流转承包、生产托管”等生产经营方式,对村内400多亩撂荒地实施集中整改,根据时令季节,种植短、平、快的农作物,让撂荒地长出新的“绿色”。
据介绍,梧桐山村在旱地上种植马铃薯和小麦,在冬闲田里种植青菜头,水稻栽种前收割再青菜,降低了土地费用的同时也提高了收益。此外,对整户外出务工、无劳力、土地耕种条件差不愿意耕种的农户,还将通过村上代管解决撂荒地整治后的种植问题。
梧梧桐山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孝华说:“通过村党支部号召,村集体资产公司和农户都参与进了撂荒地整治。种植的利润,一部分用来持续整治撂荒地,一部分用来增加农户的收入。”
榕山镇乡联会还则号召农户在核桃种植基地进行土豆套种种植,并免费发放土豆种薯,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以乡联会成员带动连片示范种植,共整治撂荒地632亩、农技宣传培训6次、发放土豆种子80000斤。
在凤鸣镇金洋村,曾经的200亩撂荒地如今成为金牧良草种植基地。放眼望去,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周边的农户在此务工,加上土地流转费用,每年能增收3万元左右。
在甘雨镇,镇村社干部积极宣传引导,营造复耕氛围,动员群众种植秋大豆、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整治撂荒地。并采用“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土地集中流转,让300余户群众通过土地流转、粮食作物种植等渠道,户年均增收约4000元。
一地一策推动复耕复种,一田一码建立治理长效机制,合江加强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或通过村集体经济,做到撂荒地整治工作共治、共管、共享、共用,实现荒田变良田,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据了解,合江县全县撂荒地面积26468.39亩,目前已全部整治完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