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25日电 (韩孟君)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泸州市龙马潭区“这有光”24小时城市书房的玻璃窗,市民们就已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享受这弥漫着书香的惬意时光……“在龙马潭,市民可以在24小时城市书房感受“不打烊的”阅读之美、读书之乐;在“家门口的文化馆”就能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的熏陶;在各类免费开放的陈列馆中进行“第二课堂”深入了解泸州历史人文,触摸城市脉络,厚植爱国情怀。
近年来,龙马潭区坚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中心,探索创新“馆+”模式,依托图书馆、文化馆、陈列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影响力、引导力、凝聚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馆+企”共建“烟火气”文化生活栖息地
通过政府搭台,龙马潭区文旅局充分挖掘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探索馆企合作共建新模式,通过共建分馆、共建服务点、共建品牌破解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阵地不多难题,推动企业得发展、群众得实惠。
为提高阅读服务,龙马潭区文旅局采用“标准+订制”的方式,与企业共建分馆,依托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源,同28度泉酒店合作,建成全市首个“图书馆+酒店”式城市阅读空间暨28度泉酒店图书馆分馆;同泸州云龙机场合作,建成全国首个进入候机大厅的“图书馆+机场”公益性24小时城市书房;同“这有光”文旅街区合作,建成“这有光”24小时城市书房;同泸州桐心院子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成桐心院子“林间书屋”。自2020年起,通过图书馆统一采购、培训、指导,群众参与的方式,在28度、机场、这有光3个24小时城市书房举办各类活动547场次,接待群众10.1万余人次,得到省、市、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为更好服务群众,龙马潭区文旅局探索推广流动性公共文化服务,会同美琪教育、工会物管协会等企业、组织,依靠各家优势互补,共建服务点。推动会员共享,消费互通,带动单一生态链演变至完整的消费生态圈。累计建成阅读空间书房4个,流动图书服务点27个,以流动图书馆、移动阅读等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2020年以来,举办读书志愿活动400场次,借出图书1.4万册次,服务读者23.1万人次。
“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要做出成绩,做出特色,就要树立活动品牌。”龙马潭区文旅局工作员介绍,区图书馆、文化馆、文管所联合中国邮政等企业打造“书香龙马•全民阅读”系列阅读品牌,在交通便利、位置和人口集中场地举办展览购书、集中阅读、学习赠书等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消费活动,同步盘活邻边吃、喝、玩、乐链条式商贸产业发展,让企业增收、群众享惠。2020年以来,开展阅读展览16次,售卖、赠送书籍5万余册,为企业增收56万元,受益群众10万人。
“馆+社”共享“家门口”文化活动服务圈
将图书馆、文化馆资源和基层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围绕建好平台、用好阵地、练好队伍、做好服务、谋好发展,构建社区“家门口”文化活动圈,对服务功能、队伍建设、阵地资源进行共享,破解公共文化服务深度不够难题。
关于服务功能共享,龙马潭区文旅局整合鱼塘街道望山坪社区、英伦城邦小区资源,综合考虑群众、学生等群体需求,打造鱼塘24小时城市书房,服务辐射周边1个中小学校、6个住宅小区近5万人,依托城市书房桥梁纽带作用,弥补社区群众精神生活及中小学生阅读空间短板。书房内设亲子微家、演艺之家、图书赠区、诚信小铺等8个综合文化功能区,能同时满足150人的文艺活动需求。自开馆以来,开展读、写、听、画、说系列活动92场次,接待读者3.1万人次,成为了社区群众业余时间的“阳光充电站”。
龙马潭区文旅局整合街镇、村(社区)、企业力量,对队伍建设进行共享,组建艺术人才库,建成文化志愿服务队伍12支,建立文艺队伍共享机制,实现人才队伍区域共享。通过组织队伍参加比赛、公益演出等方式,提升队伍知名度和文艺品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2020年以来,参与比赛8次,送文化下乡43场,“三送三进”52次,社区、学校、军营、企业文化上门服务受益人群达10万人次。
为打通社区公共服务“最后一面墙”,延伸公共服务资源至住宅小区,龙马潭区文旅局对阵地资源进行共享。联动安宁街道齐家社区,在宇华豪庭小区打造党员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少儿活动中心、青年活动中心等4个文化服务中心,与友邻中心教育企业、医疗企业互补互助,分类提供图书3000余册,合力打造契合不同功能人群的公共服务资源,建设社区教科文卫体生活圈,满足群众就近参与文娱生活、享受公共文化权益的需求。
“馆+校”共育“校园里”文化教育新希望
整合文教资源,推动博物馆、图书馆、陈列馆与学校融合发展,形成教育合力,培育契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新型人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共建图书分馆育智。以图书进校园为契机,联动玉带河小学,选取综合活动中心建立首个少儿图书分馆,涵盖文学、历史等36种类别图书,存量2800册,为师生提供多种阅读选择,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引导少年儿童常读书、善读书、乐读书,推动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根据阅读需求,对文化、军事、历史等8种类别200册图书进行更新。结合兴趣爱好,分类设立兴趣班,每季度开展集中阅读活动1场以上。
共创爱国基地育心。充分利用蒋兆和、税西恒等名人资源传播力,加快洞窝水电博物馆建设,打造蒋兆和故居陈列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平台。举办“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参观、讲解名人事迹、传承名人故事、现场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更加了解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共辟第二课堂育德。依托蒋兆和故居陈列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阵地优势,与兆和学校签订“德育基地”创建协议,联合兆和学校设立“第二课堂”,同步推动与其他中小学校搭建“德育共建”平台,大力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加速推动文化和教育横向与纵向的融合发展。2020年以来,开展“德育共建”活动180余次,为学生团体专项宣讲280余场,受益学生9000余人次,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