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11日电 (邹立杨)近年来,泸州市龙马潭区在健全非遗保护制度、项目申报、推动非遗资源数字化、推动非遗成果转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卓越成效。
深入开展非遗普查,积极组织申报。积极组织市级非遗项目申报省级第六批非遗,经过前期认真准备,龙马潭区7个项目成功入选省级第六批非遗名录,入选数量居泸州市区县第一;2023年4月,龙马潭区成功评选出区级非遗工坊6个。
做好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的管理工作。目前,龙马潭区省级非遗项目2个,市级非遗项目20个。做好项目日常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同时,建立了非遗档案和相关数据库,对区内濒危非遗项目优先采取抢救性措施予以保护、保存,对濒危项目“胡市火龙”建立专项保护机制,由街镇、社区共同对项目实施扶持与保护。龙马潭区省级项目传承人9人,市级传承人13人,对省、市两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实行动态管理,要求传承人每年开展传习活动、传播活动并进行考核记录,建立并完善相关监督和退出机制。
加强宣传展示,营造良好氛围。把《非遗法》《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宣传纳入普法宣传计划。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印发非遗宣传资料,在传统节气制作非遗宣传海报、视频等在各大媒体平台发布;传承人欧阳锡川、彭贵英、武天富参加四川省魅力乡镇竞演活动,在省级平台推广传统制作技艺,扩大社会影响力;五味本草药香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彭贵英参加四川国际传播中心“幻彩三星堆”活动,让药香制作技艺亮相全球。
开展非遗三进活动,助推融合发展。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商超活动,共同做好非遗进校园工作。在胡市镇中心学校打造“胡市火龙”进校园示范基地,在天立春雨学校、西南医科大学常态化开展传统医药非遗国学课堂,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实现非遗教育“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打造“和美非遗集市”,通过非遗课堂、非遗沙龙、非遗超市等平台,搭建起社区、企业与非遗保护单位、传承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让非遗真正走近广大老百姓身边。
发挥资源优势,服务经济社会。承办2022年“四川非遗直播购物节”泸州市系列活动,创新活动方式,线上线下齐发力,通过线上直播带货、网红达人带货比拼,线下展示展销活动,推动非遗文化、非遗产品、传承技艺的影响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