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广元古蜀道旅游持续发力 历史文化瑰宝流量大增
2023年11月01日 19:3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日电 (杨黎明)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广元昭化古城作为翠云廊起点,古蜀道金牛道上的重要节点,近年来,陆续推出了具有三国特色的系列文化活动,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能置身情景演绎中,沉浸式感受历史传统文化。

国际友人探访昭化古城。苗志勇 摄
国际友人探访昭化古城。苗志勇 摄

  每逢节假日,昭化古城游客中心总会上演一场别出心裁的入城仪式,让游客瞬间梦回三国。刘备入城、巾帼令、武士巡游等活动一一轮番上演、精彩纷呈。

  “昭化古城是古蜀道上的重要节点,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带着孩子游古城,就是想让孩子们多听听古蜀道上的历史故事,增长见识的同时,也感受古人们的不易。”近日,重庆游客袁女士带着两名孩子来到昭化,游玩古城,行走蜀道。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狼烟四起,汉灵帝驾崩后……”每周六晚,大型沉浸式互动体验剧《葭萌春秋》便会在昭化西市古院落上演,带领着游客朋友们穿越回波云诡谲的三国时代。

  昭化古称葭萌,被誉为“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吞巴并苴,在成都建立蜀郡,在苴国区域建立了葭萌县,这是巴蜀地区第一个建县的地方,故被誉为“巴蜀第一县”。公元211年,刘备率军进驻葭萌,汉中张鲁派马超攻打葭萌关,张飞与马超夜战葭萌关,成就了三国演义中最为著名的“单挑”。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葭萌昭化成了刘备蜀汉政权的龙兴之地,一直被视为“蜀国第二都”。公元972年,宋太祖赵匡胤改“葭萌”为“昭化”,寓意“昭示帝德、化育民心”,昭化由此得名。直到今天,昭化古城依旧是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三国古城。

  不只是古城,金牛道有32千米在昭化,集“古道、古城、古关、古渡、古驿”于一体,是现存蜀道上最为璀璨的明珠。

  竹垭铺又名竹垭子,位于昭化镇大朝驿村,古时也为一驿站,因竹林繁茂而得名。深秋的竹垭铺古蜀道,仿佛一处秘境所在,深绿、浅绿、墨绿……沿竹垭铺步行数百米,有两处摩崖石刻,在任国富的讲解中,“砥矢周行”和“化险为夷”的字样慢慢呈现。

  行走金牛道,必到松宁桥。沿途,千年古柏遮天蔽日,石板路青苔深浅不一,潺潺的溪水声打破了山林里的宁静。午后,阳光穿过树梢,星星点点地洒在石板路上、洒在挡马石上、洒在古柏突出的根系上,增添了几分历史的韵味。

  蜀道旅游持续发力。前不久,以“徒步古蜀道对话翠云廊”为主题的广元市“古蜀道徒步游”活动在剑阁县和昭化区同步举行,首批推出3条路线,其中一条线路,便是从昭化古城出发行至剑门关段。从昭化古城出发,先后经凉亭子、天雄关、大朝驿、高庙铺、松宁桥等节点,抵达剑门关北游客中心,全程27公里,用时约8小时。

  “漫步在青石板的台阶上,还能看到曾经战争年代的马蹄印、拦马墙,历史的厚重感,让我对蜀道有了更多的期待。”10月29日,徒步爱好者刘先生行至松宁桥感叹道。

  据悉,松宁桥的桥体为明代石板桥,虽工艺简单,但处于蜀道深山却更显古朴魅力。桥旁生长的两颗冷杉(当地人称铁甲松)高耸入云,巍然挺拔,气势非凡,多人不能合抱,被当地村民奉为树神,保佑一方平安宁静,因而得名松宁桥。

  “今年来蜀道上旅游的游客明显比往年增加不少。”曾被称为“蜀道卫士”的何文斗感慨:“蜀道又热闹起来了。”在他看来,古蜀道是非常珍贵的历史瑰宝,漫步古蜀道,既可以领略雄美壮丽的自然风光,还能感受到古老厚重的历史文化,所以要更好地保护古蜀道的历史遗存,让更多的人看到古蜀道、了解古蜀道。

  蜀道不仅是中国古代四川通往中原的重要交通要道,更是区域文化的纽带,是自然人文共生的标本,是蜀人不畏艰险、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象征。曾经的古蜀道,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商人商贸往来,热闹非凡。

  近年来,广元市昭化区把大蜀道的保护与开发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旅游设施、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大蜀道旅游活动,进一步推动“大蜀道”品牌建设。同时,昭化区还将重点做好蜀道沿线核心资源保护,传统村落活化保护利用,多渠道彰显大蜀道的文化特性,进一步擦亮“大美蜀道”的亮丽名片。(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