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沪渝高校学子共探北川非遗感受禹羌文化
2024年08月07日 20:1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7日电 (谌子楷 张延)8月1日—8月6日,重庆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12名学生组成经纬织梦·“非遗”致远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共同走进北川,开启“行走的思政课堂”,亲身感受非遗魅力,深度探寻禹羌文化的深厚底蕴。

了解羌绣的发展历程和制作工艺。 谌子楷 摄
了解羌绣的发展历程和制作工艺。 谌子楷 摄

  实践团以实地考察、现场参观、社会调研等方式,在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大禹文化陈列馆、北川羌绣传习所、羌族草编研学体验中心等,采访非遗传承人、学习非遗生产技艺、寻访北川红色遗迹、调研石椅羌寨乡村振兴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感悟红色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北川羌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精妙绝伦的技艺和独具一格的图案,充分展现了羌族人民的非凡智慧与独特审美情趣。在北川羌绣传习所,学生详细了解羌绣的发展历程和制作工艺,参与了羌绣的制作流程,在一针一线的穿梭中用心感悟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而独特的刺绣,我已经被羌族文化吸引了,未来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中,我希望学习更多中国传统的、民族的文化。”重庆大学巴基斯坦籍留学生赵宇(中文名)说。

  “羌绣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羌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希望通过传承和发扬羌绣,让更多的人了解羌族文化。”羌绣传承人陈云珍说。

体验羌绣。 谌子楷 摄
体验羌绣。 谌子楷 摄

  期间,学生还走村串户、深入到石椅羌寨田间地头,了解石椅羌寨农业生产、开展乡村文旅情况,看到石椅羌寨展现出勃勃生机,走出了乡村振兴的好路子,更加坚定了努力学好本领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信心和决心。

  据悉,此次“行走的思政课堂”活动,为高校学子搭建了一个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民族文化的优质平台。从大禹治水的传说、红色文化的弘扬到非遗技艺的传承,每一个环节都给参加活动的学生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不仅极大地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学习,更助力中国优秀文化的对外交流和国际化传播。

  近年来,北川积极推动开展高校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结合专业特色,聚焦当地现状,围绕科技支农、基层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实践活动,帮助发展农村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美化乡村环境、提升乡风文明。今年暑假,清华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26所高校34支实践团共340余名师生走进北川,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奉献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