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四川阿坝州壤塘县擦亮壤巴拉牦牛绒“新名片”
2024年08月17日 14:5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7日电 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如今,由牦牛绒制成的毛毡、笔筒、杯碗垫、毡帽、手机套等商品,正在为壤塘指明一条新的产业发展道路。16日,在壤塘县举行的“绒于金山、成于同体——2024壤巴拉牦牛绒文化节”,预示着壤塘县积极探索推动高原农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绒于金山、成于同体——2024壤巴拉牦牛绒文化节”开幕式现场。(阿坝州新闻传媒中心供图)
“绒于金山、成于同体——2024壤巴拉牦牛绒文化节”开幕式现场。(阿坝州新闻传媒中心供图)

  当下,牦牛绒产业发展受到了壤塘县的高度重视。在当天活动开幕式上,壤塘县委副书记、县长罗先全说,壤塘县将深挖牦牛绒产业体系和时代价值,探索“非遗+牦牛绒”发展模式,推动非遗与牦牛文化深度融合,与助农增收有机结合,与产业发展相互嵌合。“我们将紧密联结企业、合作社和牧户,搭建本土产业链条,助推农牧民群众就业增收;坚持创兴驱动,将牦牛绒结合非遗技艺迭代出符合现代审美和现实需求的产品,助推牦牛绒产品向时尚化、多元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罗先全表示。

  举办此次壤巴拉牦牛绒文化节,是基于壤塘的文化和生态优势资源,立足新质生产力,通过时尚和科技赋能传统农牧业,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推动高原牧区融入现代发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与融合,共同探索高原地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当天,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回顾了壤塘非遗传承事业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壤塘特有的文化、生态资源,如何通过科技与时尚产业赋能助力高原牧区乡村振兴。

  在新质生产力推动农牧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多名专家为壤塘牦牛绒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农村经济专家柯炳生认为,发展牦牛绒产业,是壤塘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将帮助当地农牧民获得就业岗位和稳定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认为,壤塘的牦牛绒资源要借助数字平台传播出去,同时要坚持壤塘独特的文化传承。在国际著名设计师、壤巴拉牦牛绒文化推广大使郭培看来,壤塘牦牛绒产业发展既要让更多行业、更多消费者接触到牦牛绒,又要通过艺术设计打造精品,实现牦牛绒艺术品和藏族审美更加持久、更为长远的传播。致景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陈忠浩希望,通过打造牦牛绒产业信息平台,来带动壤塘牦牛绒产业快速发展。原四川省文化厅巡视员、四川省民族卫生健康促进会会长泽波表示,牦牛绒作为牦牛的附加产品,发展成为一门优势产业极为不易,在壤塘,牦牛绒产业集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雏形已经形成,未来壤塘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日可待。

  此次壤巴拉牦牛绒文化节期间,还举行了壤巴拉牦牛绒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业仪式、草原牦牛绒时装发布、牦牛绒文化节文艺展演等活动。壤塘县壤巴拉牦牛绒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张春生说,举办这些活动,是希望让大家更深入地思考高原畜牧业与文化时尚产业的发展,更直观地感受牦牛绒这种“藏地软黄金”的优越性能,并在高原地区有效推动牦牛绒产业的发展。“时尚和科技赋能传统农牧业,将推动高原牧区融入现代发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探索出高原地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