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6日电 (刘彦岚)近日,在壤塘县尕多乡尕多村的人工饲草基地,伴随着螺旋桨的轰鸣声,一架架无人机穿梭在广袤的燕麦草田间,为这片绿色的海洋播撒着希望的“肥料雨”。

在尕多村人工饲草基地的作业现场,技术人员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这些装载着30斤肥料的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精准指挥下,稳稳起飞,于8米高空有序作业。仅仅两天时间,仅两天实际就成功完成了1164亩燕麦地6吨肥料的高效播撒。
据介绍,采用无人机施肥主要基于三大考量。首先,燕麦草此时已生长到关键阶段,急需营养补充以促进生长,适时施肥至关重要。其次,无人机施肥能够实现机械化操作,显著减少肥料的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最后,也是最为显著的一点,无人机施肥大幅降低了人工投入,提高了作业效率。
为了保障燕麦草的高质高产,尕多乡尕多村积极开展人工饲草产业的生产工作。此次引入无人机施肥技术,正是其借助科技手段优化田间管理的有力举措,为人工饲草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近年来,尕多乡通过因地制宜实施千亩人工饲草基地建设项目,尕多乡充分利用当地交通便利、冷凉气候适宜、区域特点突出、土地连片集中等优势,积极探索“政府+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农业增效,更实现了农民增收。
然而,产业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项目初期,由于群众意见不统一,土地流转和整合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但在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不懈努力下,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宣讲动员、挨家挨户走访沟通,逐渐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最终,零碎的352块共1168.09亩土地得以成功流转出租给四川睿禾亮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营,每亩土地每年可获得450元的流转费,每年土地流转费总计52余万元。
土地整合后,现代化耕种的优势得以充分显现。过去分散的小块土地经过整合连成一片,大型现代化耕地机和播种机得以大显身手,每天耕地和撒种面积可达50亩,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尕多乡尕多村第一书记陈明保表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尕多乡将持续发力,全力促进全乡生产提档加速,深入打造壤塘县人工饲草基地等特色品牌,推动农业增产、群众增收,引领全乡产业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阔步前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