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西南医科大:创新教学模式科教融合赋能医学人才培养
2024年10月17日 13:0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7日电 (徐庆)西南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是药学院9个教研室之一,教研室坚守立德树人育人初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为学生成才导航,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多年来,药理学教研室先后为该校临床医学、口腔、麻醉、中西医结合、护理学、药学、临床药学、中药学等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成人教育)的学生开设了《药理学》《临床药理学》《麻醉药理学》《实用药理学》《高等药理学》《药物遗传学》等课程。

  结对帮扶,为年轻教师找“导师”

  据统计,2016年至今,药理学已获得各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20项。

  近五年来,为了促进药理学和毒理学学科发展,药理学引进了四个团队、十多名博士,教研室形成中药药理、抗衰老药理、肿瘤药理、细胞治疗与细胞药物等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随着学科总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2021年,药理学和毒理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

  “年轻博士们科研能力强,但教学经验相对不足。”教研室主任赵曰水介绍,为加强青年教师培养,药理教研室发挥教学团队合力,开始实行结对帮扶计划,为年轻博士教师找“导师”。

  所谓结对帮扶计划,即,每位青年教师第一年需听“导师”所授本科生课程,“导师”将在课件制作、教案书写、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等方面全面指导,让他们向“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华丽转身,全面提高教学能力。

  同时,药理教研室每学期进行4次教研室教研活动,主要进行药理学或临床药理学集体备课、整合案例分析打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比赛打磨、一流本科课程和高阶课程建设及等。

  赵曰水说,每次教研室活动,青年教师必须参加,积极发言,每位青年教师需要在教研室试讲一次,得到教研室认可后,才开始上药理学实验或小专业药理学理论课。

  教学改革,实行“三环五步”混合式教学

  据介绍,近年来,药理学课程围绕新医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将药理学学术前沿、最新科研成果、头部药企先进技术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融入课程教学,优化更新药理学教学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教研室利用中国大学MOOC网实用药理学SPOC平台,将“教-学-考”的单向教学流程转变为“学-导-行”的教学闭环,进行“三环五步”混合式教学,由三个环节五个步骤组成,即学生线上自学与互学——教师课堂导学与交互式讨论——学生课后内化吸收。课程思政贯彻于教、学、评全过程。

  基于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药理学教学改革,进行“三环五步”混合式教学,师生总体评价满意,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合理用药思维与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被中药药理学等其他课程借鉴,2022年被认定为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2024年获批四川省首批高阶课程。团队成员多人获四川省及校级教学名师、泸州老窖金教鞭奖及四川省青教赛二等奖。

  科教融合,赋能医学人才培养

  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在本科阶段发掘学生科研潜能,培养其创新意识,“早科研”理念的在药理学逐步扎根。

  “依托现有科研平台比如川南医学转化研究院,我们鼓励大二以上的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赵曰水介绍,药理学在2024年获批四川省首批高阶课程的基础上,依托川南医学转化研究院的优质科研资源、四川科瑞德制药和四川科伦药业等头部药企的产业资源,鼓励本科生加入到平台团队,参与具体项目。

  如此,在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既可以训练学生调查研究、文献查阅、分析论证等多方面能力,各人才团队也把优质的科研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将药理学学术前沿、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推动课程体系创新,提升课程内容的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外,在现有在线开放课程及慕课资源基础上,药理学增加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微视频10-20个,使线上课程资源的构成更加新颖、内容更加充实、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及科研需要。在未来的药理学课程建设中,顺应国家大健康政策和医学培养的要求,按两性一度标准、对药理学课程进行“三环五步”混合式教学持续改革和建设,全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高质量药理学人才。(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