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9日电(吴平华 王新 吴孟颖)百姓诉求记心间,为民服务马上办,一条1475米长的乡村路,连着民心千万家。当破损的村道成为乡亲们心头的“绊脚石”,谁来解忧?近日,来到叙州区赵场街道民兴村冠大路,倾听一条破损道路如何从“堵心路”蜕变为“连心路”的故事,感受纪检监督力量打通基层“最后一公里”的民生温度。

“方委员,跟你反映一个问题,这条路上骑车接送小孩的人比较多,路烂了、石子松了,所以现在车子滑倒的时候也比较多……”今年6月,叙州区赵场街道民兴村村民王兴贵望着家门口破损的冠大路忧心忡忡,拨通了村纪检委员方茂和的电话。王兴贵并不是唯一为这条路揪心的人。他的担忧,道出了沿线众多村民的心声。
叙州区赵场街道民兴村村民龚小丽说道:“以前路上坑有点大,下雨就坑坑洼洼的,村民出行很不方便,骑车也很颠簸,大家都不愿意上街。”
叙州区赵场街道民兴村村民邓纯才说道:“以前我们这条路真的非常烂,大车、小车、摩托车都从这条路过,路况不好,经常出车祸。”
冠大路是连接赵场街道冠英场镇与大里社区村的主干道,村民们反映破损最严重的路段约1.5公里,虽不算长,却是民兴村及周边区域约6000名村民赶集卖货、上学放学、上下班出行,乃至前往附近高速出入口的必经之路,承载着重要的民生功能。
“坑坑洼洼”“骑车经常摔跤”……彼时糟糕的路况严重影响了村民们出行的安全与便捷。那么,这样一条关系众多村民切身利益的重要道路,为何会破损至此?
“这条路连通了五个村,人流量、车流量都比较大,中间还有一个高速出口,货车通行量也比较大。”据叙州区赵场街道交管办负责人刘孝明介绍,车流量大、使用强度高是该条道路破损的主要原因,虽然交管部门这些年一直对该道路进行点对点修补,但终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想彻底解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新铺设坚固、平整的沥青路面。
“在收到群众反映的问题后,赵场街道纪工委立即组织街道职能部门再一次到现场实地勘察,会商意见,提出解决方案。”叙州区赵场街道纪工委书记赖勇说道。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方案确定后,赵场街道决定优先从乡村振兴奖补资金中划拨28万余元对该路段进行彻底翻修。如今,平整宽阔的沥青路取代了昔日的坑洼泥泞,6000多名村民的出行难题得到彻底解决。
看着如今修整好的路面,龚小丽高兴地说道:“现在公路黑化好了,我们装货出行就方便了,村民骑车也不颠簸了,非常满意。”
“我们接送学生走路、开车都方便了,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修好了这段路,我们都很高兴。”之前接送小孩是邓纯才家里的“老大难”,如今,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王兴贵作为启动该道路修缮工作的“吹哨人”,对自己的诉求得到回应非常满意:“我对村上和街道修补这条路的效率和质量都是很满意的,修得非常平坦、宽阔,大家出行相当方便,普遍的反应都很满意。”
当“有事找纪检”从宣传卡片上的承诺,化作村民可感可及的平坦路面,生动印证了“民呼我为”的治理效能。今年以来,赵场街道纪工委依托该机制,精准对接民需、高效解决民忧——通过廉政坝坝会、入户走访等渠道累计推动解决群众诉求768个。
赵场街道纪工委书记赖勇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深化有事找纪检服务机制,对群众反映的类似问题做到‘快速响应、快速核实、快速启动协调’,以‘路水电房’等民生实事为重点,在辖区各村开展拉网式排查整治,系统性解决群众身边的‘老大难’问题,以实实在在的监督成效提升群众幸福感。”
28万余元的投入,1475米的蜕变,换来的是6000余名村民紧锁眉头的舒展。从王兴贵一个电话到纪检干部全程跟进,这条路的“新生”,是“群众有呼声,监督有回应,落实有速度”的生动诠释。当监督力量穿透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民之所盼便能在最短距离内抵达终点,成为托举百姓幸福生活的坚实路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