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3日电 (曾佐然 陈磊 刘梦洁)近来,泸州泸县创新推广的“双稻双虾”种养殖模式迎来丰收季。中稻收割与小龙虾捕捞同步进行,一水双用,一地双收,效益显著,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9月1日清晨,泸县玄滩镇新山村巴蜀鱼米之乡稻虾基地里连片的稻田如铺展的金色绸缎,微风拂过,沉甸甸的稻穗迎风摇曳,农户们忙碌的收割身影与沉甸甸的稻穗交织成一幅动人的丰收画卷。
农户们利用漂浮板穿过较深的养虾沟,将中稻穗装入秧盆,再运至田埂进行脱粒。稻田边,村民们分工协作,将割好的稻穗放入脱粒机中,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稻谷从稻穗上成功脱离。
“我今年承包的稻虾田150亩左右,现在我们进行的就是收割中稻。中稻亩产量1000斤左右,预计再生稻有400斤左右。”泸县玄滩镇新山村稻虾养殖大户邓何平说。
基地上一边正在忙碌收割中稻,一边养殖大户穿梭在稻田间,正在起捕小龙虾,青红相间的小龙虾落入筐中,拣虾、装筐,一气呵成,溅起的水花里满是丰收的欢腾。
“现在小龙虾20多元一斤。”邓何平说,根据气温的变化,稻虾一个半月能收一次虾,今年已经收到第六季,小龙虾年亩产约500斤,仅龙虾一项亩产值就达万元,中稻、再生稻加小龙虾的亩收入14000元。
“今年新山村稻虾基地预计收获中稻6万斤,并按每斤1.4元的价格直接销售给泸县海牧专业合作社,再由专合社加工包装成优质稻虾米进行售卖。”泸县玄滩镇新山村村委会文书张敏说。
新山村全村稻虾养殖面积也超过1300亩,稻虾种养殖大户就有8个,今年新山村稻虾基地中稻和再生稻的收入预计在150万左右,稻虾产量在预计30万斤左右,收入600万元以上。
“我们为了发挥好稻虾共作项目效益,今年拟定在涂丰村、龙凤村、新山村、金龙寺村四个村投资700余万元,其中包括在涂丰村、龙凤村、金龙寺村建设标准化稻虾基地2500亩,在新山村建设完成“双稻双虾”育苗基地一个,同时采购优质稻虾米谷种3.5吨,并建设小龙虾加工基地一个。”玄滩镇农业农村办主任陈茂介绍说,玄滩镇紧扣“稻虾轮作”的小切口,写出了产业振兴的大文章。
“双稻双虾”模式,是一种以稻产粮,以虾增收的种养殖模式。“中稻+再生稻、小龙虾+台湾大头虾”的种养模式让养殖户实现“一田双收”,大大提升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为农民增收致富扩宽了路径。
泸县海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大伦说:“海牧专合社实行的是产供销一体化的服务,主要采取的是双稻双虾模式的模式。双稻就是中稻加再生稻,中稻亩产在1000斤左右,再生稻在400斤。双虾主要是小龙虾加台湾大头虾,小龙虾全年亩产达到400斤,大头虾亩产150斤。”
作为泸县“双稻双虾”种养殖模式推广的“排头兵”,泸县海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并统一品牌销售和定价收购,保障农户收益。
泸县海牧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大伦说:“我们的稻虾米已经申报了两个品牌,一个是巴蜀早虾米,第二个是双稻双虾。今年种植的水稻品种是野香优海丝,中稻以1.5元一斤进行收购,再生稻是1.6元一斤进行收购。大米每斤销售价是6.5元,供不应求。小龙虾全年均价在每斤25元,大头虾收购价60元一斤。”
当稻虾从“田间尖货”变身为乡村振兴的“金钳子”,泸县稻虾产业规模化扩张拥有“源头活水”。全县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17万亩,其中“双稻双虾”推广面积达到3万亩。“双稻双虾”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更实现了“一田双收、稳粮增收”的目标,成为泸县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