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四川道孚学子跨越2000公里求学路,在浙开启逐梦新程
2025年09月23日 20:0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3日电 (记者 刘忠俊)“啊,弯弯的小路,梦中我思念的路……”近日,浙江金华市婺城区金华实验中学浙甘班的声乐课堂上,清亮歌声回荡校园。在这个37人的第二届浙甘班幼儿保育专业班级里,5名来自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的学子,成为两地教育协作与“藏汉一家亲”的鲜活注脚。如今,这批跨越2000公里的高原学子,已在婺城度过半月有余,借助两地共建的教育平台,开启人生新征程。

  五年一贯制“接力培养” 打通升学通道

  作为浙江省与四川甘孜州深度联动的重要举措,金华婺城区与甘孜道孚县近年持续深化教育合作。第二届浙甘班沿用“2+1+2”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为高原学子量身规划成长路径。高一、高二阶段在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打基础,高三阶段转入金华实验中学接受优质教育,后续再进入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完成两年深造,最终可获得全日制专科学历。

金华实验中学浙甘班的学子们。婺城区援派道孚县工作分队供图

  “从道孚到婺城,不是‘独自出发’,而是跟着两地合作的‘接力棒’逐梦。”道孚籍学生泽绒措姆的这句话,点明了该模式的核心价值——不仅实现教育资源跨省联动,更传递婺、道两地情谊,为学子求学提供“双保障”。

  异乡成“第二故乡” 细节关怀化解乡愁

  对泽绒措姆而言,婺城并不陌生。一年前,她随研学团到访金华实验中学、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提前感受了这片土地的温度。即便如此,开学初的异地紧张感仍让她有些不适。“老师和同学比想象中更亲切,有问题老师能及时解答,同学还会带我熟悉校园,他们的热情让我有了家的温暖。”如今,课堂上的知识碰撞、食堂里的熟悉味道,让她坦言“异乡已成第二故乡”。

  首次离开道孚的洛绒邓珍,脸上带着腼腆却坚定的笑容。“婺城给了我们好机会,两地帮我们铺好了路,我一定要学好本领,将来想留在婺城工作,为两地联系出份力。”这份心愿,正是婺、道两地民族团结种子在学子心中生根发芽的见证。

课堂上的学子们。婺城区援派道孚县工作分队供图

  为让学子“融进来、学得好、住得暖”,金华实验中学组建专项教师团队,推行“一对一结对”全程跟进功课与生活;食堂开设“甘孜风味窗口”,用酥油茶、糌粑消解学子乡愁。此外,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还派出道孚学子原班主任杨红,在婺城陪伴两周,将学生性格、习惯细致交接给当地班主任马雄飞。“要让婺城的老师像在道孚时一样懂每个孩子。”杨红的话,诠释了两地教育人“接力护学”的初心。

  深化协作促文化交融 培育民族团结使者

  未来,婺城区将联合道孚县进一步深化教育协作,推动民族团结实践走深走实。节假日期间,两地计划推出“婺道文化交融”专题活动。组织道孚学子走进婺城古村落,感受婺剧、剪纸等非遗技艺魅力;同时邀请道孚文化传承人赴婺城,分享藏纸、锅庄等藏地文化,促进藏汉文化互鉴互融。金华实验中学也将优化教学与管理服务,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助力道孚学子在学业进步的同时,成长为传递婺、道情谊的“小小使者”。

吃饭中的浙甘班学子。婺城区援派道孚县工作分队供图

  从道孚雪山脚下到婺城三江之畔,2000公里的距离,被教育协作与民族团结情谊悄然拉近。道孚学子的逐梦故事,既是婺、道两地教育帮扶的丰硕成果,更是“藏汉一家亲、同心共筑梦”的生动写照,为两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书写了新的篇章。(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