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成都影视城项目建设加速跑 产业发展添活力
2025年11月13日 19:0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3日电 (何曼青)连日来,成都影视城内,桩机轰鸣起落、吊臂舒展腾挪、车辆往来穿梭、工人奋战正酣,一股全力以赴抓项目、铆足干劲促发展的强劲动能扑面而来。紧扣“一季管两年”的关键节点,成都影视城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力冲刺四季度,不断刷新项目建设的“加速度”,持续激活产业发展的“新活力”,为高标准绘就“西部影视时尚之都”蓝图夯基垒台、蓄势聚能。

  走进数字影视拍摄基地的建设现场,三座规格各异、功能侧重不同的摄影棚冲刺收尾,它们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拓展,更是服务能级跃升的体现。据了解,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1个5000平方米摄影棚,2个3000平方米摄影棚,以及剧组食堂等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其中,面积最大的1号摄影棚,21米的层高与净高,为大型布景、特殊拍摄提供了无拘无束的创作空间,大型设备车辆可自由进出,极大提升了拍摄效率。

建设现场。郫都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项目负责人毕道德介绍,棚内诸多细节都体现了对剧组需求的深度洞察和智能化考量,为适配拍摄需求,棚内多个元素都做了特殊处理。例如,所有窗纱都考虑到拍戏不能透光,进行了贴膜封闭处理。窗户更是采用了智能化的电动排烟窗,一旦棚内烟雾浓度超标,便会自动开启,确保安全与拍摄顺利进行。

  相较于1号棚的“大开大合”,3号棚则凸显了“灵活可变”的特性。其最大的亮点在于中间地坪的处理——没有进行常规的金刚砂地坪和钢筋绑扎,而是保留了八厘米厚的素混凝土。“这为剧组提供了极大的二次创作自由。”毕道德解释道,“有些场景需要向下挖掘,在我们的3号棚就能轻松实现。”

  除了这三座功能互补、能够满足从宏大场面到特殊场景需求的摄影棚,该项目还配套打造了1600平方米的设备器材库房。三座摄影棚与专业库房的组合,将为剧组提供从拍摄场景到器材存储的全链条多元服务,进一步完善成都影视城的影视产业配套生态。

  不远处,成都数字影视创制中心(一期)项目现场同样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在钢架结构间穿梭忙碌,屋面幕墙施工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这个占地面积4.6万平方米的项目,旨在打造一个超越传统拍摄基地的产业核心。

  据成都影视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工作人员张先斌介绍,项目包含2栋5000平方米影视拍摄文创中心和3栋3000平方米影视拍摄文化体验中心,共计63个功能房间,涵盖化妆间、道具服装间、会议室、工作室、餐厅等,功能齐全,设计现代。一个“以影视IP孵化为核心引领、影视科技为应用支撑、影视拍摄制作为协同平台、影视文旅为价值延伸”的“影视+”产业生态体系跃然眼前。

  项目经理薛宇透露,项目自8月1日开工以来,进展迅速,已完成基础施工和部分主体钢结构施工,日均施工人数约200人,正全力向着2026年7月31日的完工目标迈进。未来,这里将成为西南地区影视产业发展的核心展示窗口,一个融合影视艺术与地域特质的创新文化地标,以及集影视生产与展演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创制中心,为成都影视城注入强大的智慧内核与创意动能。

  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注入,影视传媒科教园综合教学大楼工程主体结构已顺利封顶,标志着项目建设迈入了全新阶段。这座总建筑面积2.8万余平方米的大楼,采用框架结构,并广泛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这不仅显著缩短了建设周期,也有效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工程经理黎群瑛道出了绿色建造的理念。

建设现场。郫都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目前,项目已全面转入二次结构施工阶段,当前屋面机房、设备基础、设备井和女儿墙施工已完成,施工货梯安装到位,内墙填充墙进入常规施工阶段。这座计划于2026年6月竣工、9月投入使用的综合教学大楼,未来将建设成为集教学、摄影、研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影视创意孵化基地,增强成都影视城在影视领域优秀人才引育与先进技术转化的供给效能,为郫都影视文创产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在文璟太和广场项目现场,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已施工完成、正在进行验收移交的B3高科技摄影棚。这组由4个摄影棚和一栋六层办公用房构成的建筑群,外观现代,科技感十足。其最大的看点在于与行业巨头的前沿合作。据了解,其中的1号动捕棚和4号LED虚拟影棚,是成都影视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腾讯互娱内容生态部共同打造的“高科技数字摄影棚重大项目”合作成果。

  项目经理宋亚忠介绍道,“后期还将搭设地台,预计元旦前完成布景工作。这种虚拟制片技术,能够将数字场景实时投射到高分辨率LED屏幕上,演员在棚内即可置身于任何虚拟世界,极大地提升了拍摄效率与创意自由度。”

  以此为契机,未来双方还将围绕数字影视资产管理和交易平台搭建、虚拟制作新型产业人才培养实训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推动成都影视城在数字影视产业的前沿领域抢占先机,形成以高科技驱动内容创新的发展新模式。(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