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cdxw > 成都日报

成德眉资建设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
2021年12月29日 09:40 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昨日,记者获悉,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四川省政府办公厅、重庆市政府办公厅日前联合印发了《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

  据悉,这是“十四五”时期川渝两省市推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将建设全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全国农业农村改革开放先行区、西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聚力打造现代农业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率先在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其中作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一轴三带四区”空间格局的“四区”之一,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备受关注。

  作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一轴三带四区”空间格局的“四区”之一,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将以交界地带融合发展为示范引领,以协同供应保障、协同价值输出、协同要素配置“三协同”为发展路径,打造成渝乃至国内城市群地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典范。

  具体目标上,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将通过装满“米袋子”、丰富“菜篮子”、做优“果盘子”、充实“农民钱袋子”,重点打造“世界美食文化之都”“中国休闲农业之都”,到2025年实现区域内粮食、蔬菜综合生产能力分别达到714万吨、1150万吨,实现生猪出栏1000万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1.8∶1。

  目标如何达成?记者了解到,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将构建协同体系、升级产业体系、稳定成德眉资“米袋子·菜篮子”供应体系、实施区域特色农产品全球价值链战略和布局重大项目等。

  在协同体系构建方面,将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打造横跨成德眉资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等内容的平台。从人才、技术、政策和资金、土地资源等要素协同入手,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主体、壮大特色产业。

  围绕升级产业体系,将突出成德眉资“一盘棋”,从产业结构、产业战略、产业策略等谋篇布局入手,推动区域内涉农产业、城乡融合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供应保障层面,实施都江堰灌区粮食主产区粮油基地生产能力提升工程等,建设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稳定增加区域内的粮油、蔬菜和生猪综合生产能力。

  在价值输出领域,突出区域特色农产品全球价值链战略,以增强特色农产品全球竞争力为导向,聚焦川味、柑橘(柠檬)、川药、川茶和川酒五大重点产业,分别构建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狠抓重大项目,成德眉资将从优化区域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入手,启动实施一批跨县域、跨市域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重大项目,加速成德眉资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据悉,为确保相关措施落实落地,成德眉资四市还将建立跨区域协同推进工作机制,编制成德眉资农业农村区域空间规划“一张图”,并探索试点成德眉资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区域范围

  规划的区域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长寿、江津、合川、永川、云阳等29个区(县),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雅安、资阳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

  空间布局

  在这片区域中,将按照“一轴三带四区”格局进行空间布局

  一轴 成渝主轴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三带 沿长江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带

  沿嘉陵江现代高效特色农业转型发展示范带

  渝遂绵现代高效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带

  四区 重庆主城都市区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

  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

  渝东北川东北现代农业统筹发展示范区

  川南渝西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重点任务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大力拓展农产品市场

  ■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推进长江上游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提升资源要素保障水平

  近期目标

  到2025年

  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7100亿元以上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600万亩以上

  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600万吨以上

  生猪出栏稳定在6850万头左右

  蔬菜产品达到5700万吨

  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4500个以上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以上

  相关新闻

  中国金融中心指数出炉

  成渝分列第六、第七位

  昨日,第13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FCI)”正式发布。本期指数显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成都、重庆、南京、天津和武汉跻身本期国内金融中心十强。其他区域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郑州、苏州、西安、长沙、大连、青岛、济南、宁波、福州、厦门、合肥、沈阳、南宁、无锡、昆明、南昌、石家庄、长春、哈尔滨、乌鲁木齐和温州。

  据悉,中国金融中心指数(以下简称CFCI)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团队编制,旨在构建适应我国金融中心特点的竞争力评价体系,持续跟踪研究国内金融中心建设发展状况,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和政策依据,为社会各界提供观察国内地方金融发展的窗口。

  (成都日报记者 刘泰山 陈泳)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