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cjbd > 中新网四川

西南油气田这十年:勘探创新 攒足发展底“气”
2022年09月30日 20:0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30日电   题:西南油气田这十年:勘探创新  攒足发展底“气”

  作者 杨舒然 张寻 张淳淇

  增储上产,勘探先行。

  在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简称“西南油气田”)今年“两会”上,该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姜鹏飞号召全体员工坚决扛起中国石油天然气上产主力军、页岩气开发排头兵的历史重任。

  十年间,西南油气田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拓展勘探领域,储层持续焕发生命力,迎来储量高峰增长,攒足了高质量发展底气,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应有贡献。

  勘探理论在创新中拓展领域

增储上产,勘探先行。西南油气田新闻中心 供图
增储上产,勘探先行。西南油气田新闻中心 供图

  西南油气田油气资源处副主任地质师岑永静介绍,西南油气田已落实蓬莱气区、深层页岩气、盆地二叠系、陆相致密气四个万亿级增储上产新阵地。“四个万亿级”这个充满底气的数量级,来源于勘探理论的不断突破。

  理论创新和突破不可一蹴而就,聚集智慧更具力量。2021年初,西南油气田联合中国石油科研生产企业和地方高校,组建川中古隆起勘探、陆相致密气、川西二叠系(火山岩)、风险勘探、老区拓展五大勘探研究团队,旨在围绕勘探重点领域亟需攻克的瓶颈问题开展新一轮的科技攻关。

  近年来,风险勘探团队经过集体攻关,形成以“断层—岩性控圈、立体成藏、复式聚集”为核心的川中古隆起斜坡区超深层白云岩大面积立体成藏理论。

  勘探开发研究院区域地质研究所所长周刚作为团队的队长,欣喜地说道:“这些理论深化了上扬子地台古克拉通内裂陷成因的认识,开辟了大型构造斜坡区超深层白云岩岩性圈闭勘探新领域,进一步细化了蓬莱气区勘探目标。”

  此时,在周刚办公室楼上,勘探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曹正林正带领陆相致密气研究团队研讨陆相致密气勘探选区问题。此领域经过攻关,初步形成“广覆式次生河道砂岩岩性气藏”成藏理论,锁定盐亭—三台—简阳油气富集区带,先后在沙溪庙组一段、二段取得勘探突破,发现千亿方级浅层优质气区。

  2012年以来,四川盆地发现了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陆上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龙王庙组气藏。奠定其发现的地质理论是全新的“古裂陷、古隆起、古侵蚀面”的“三古”成藏理论,这是经历了半个世纪沉淀的勘探理论。勘探步履不停,而后形成以古裂陷为核心的天然气富集成藏理论,首次发现四川盆地晚震旦纪—早寒武纪发育“德阳—安岳大型克拉通内裂陷”,开创了探索深层气藏的新局面。

  在这些创新理论的基础上,2014年双探1井在栖霞组白云岩储层中喜获高产工业气流,宣告了川西深层海相碳酸盐岩获重大突破;2018年永探1井升起的试油火焰标志着二叠系火山岩新领域勘探取得战略性发现。

  “非常重要的一个认识转变就是,只要有油气聚集的条件就值得深入研究攻关。”西南油气田地质勘探首席专家杨跃明一语道破公司十年来的总体勘探思路变化。

  勘探技术在创新中解放储量

勘探绿色气源。西南油气田新闻中心 供图
勘探绿色气源。西南油气田新闻中心 供图

  理论创新拓展了油气资源研究领域,勘探工程技术的进步把资源量升级为储量。

  “地下油气资源牢牢地锁在地层深处,需要相应的钥匙去解开,钥匙越匹配解锁越成功。”在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十年地球物理研究工作的陈康谈起自己的理解,“地球物理技术是勘探的眼睛,眼睛看得更清,大脑才能做更准确的判断。”

  随着四川盆地勘探工作的深入,地下含油气地质体越来越难识别、发现。陈康和团队经过锲而不舍地攻关,在地震解释上创新形成了基于三维空变子波构建的强反射信号分离技术,将5000米以深灯影组缝洞储层识别精度由35米提高到15米,预测符合率从75%提高到85%。

  不止于此,地球物理技术进步和创新在常规和非常规储层解释和刻画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双高”和叠前深度偏移为核心的物探分析处理解释配套技术在多层系多领域应用成效显著;在三角洲河道砂体精细刻画研究中,采用叠前AVO扩展属性P-G和地震沉积学90度相位旋转技术,明确了有利砂体分布范围,为天府气区致密气勘探开发指明了方向。

  致密油气项目部勘探开发科科长曾青高对勘探技术突破深有感触:致密气近年来的高效勘探开发,不仅得益于地球物理技术发展,还依靠钻完井工程技术的进步。

  在油气工业领域中,钻完井工程技术至关重要,关系着油气能不能采出来、有没有经济效益开采。2019年8月21日,金秋气田秋林16井在沙溪庙组测试获高产工业气流,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致密砂岩气藏开采赢得好彩头。

  西南油气田攻关致密气勘探开发技术,秋林区块是“试验田”之一。致密气勘探坚持“一体化研究、一体化部署、一体化实施”模式,组建“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跟踪团队,水平井砂体钻遇率提高到85%,初步形成了“高效 PDC钻头+旋转导向”钻井提速技术、“段内多簇+变粘滑溜水+高强度连续加砂”水平井压裂技术系列,井均钻井周期同比缩短50%,测试日产气量提高15倍。

  勘探管理在创新中提质增效

创新让勘探领域十年间不断突破。西南油气田新闻中心 供图
创新让勘探领域十年间不断突破。西南油气田新闻中心 供图

  去年夏天,勘探事业部刘强所在的川中项目经理部更名为勘探项目管理一部,川西北、川东两个项目经理部分别更名为二部、三部。

  勘探事业部项目管理部于2017年成立,管理着西南油气田公司在建的探井项目。

  “近年来,勘探节奏加快、协作性加强,本部人员常常一个萝卜几个坑,更名后更方便人员优化区块工作。所有的变化都是为了适应当前生产形势,提高勘探效率。”针对更名,刘强如此理解。

  蓬探1井获高产工业气流是刘强工作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当时在疫情防控、井控等众多因素叠加情况下,他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深入作业现场,组织落实安全环保及各项技术措施,为这口井在震旦系灯影组测试获气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据介绍,西南油气田从单一项目管理变化到管理机制前置,将决策与部署紧密融合,勘探事业部项目管理部是一个典型转型案例。

  “把勘探管理向一线倾斜,延伸到作业现场,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和决策效率,降低了生产作业风险,使整个勘探工作更加有序平稳地开展。”杨跃明谈到公司近十年来勘探管理变化时如是说,“不仅是管理机制变化,还有管理理念从单一决策向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经济一体化的转变。”

  之前,一个中小型气藏从勘探到建成大约需要7至8年时间,为什么特大型气田龙王庙组气藏从发现到探明仅用15个月,再到高效建成110亿方年产能只用4年时间。

  这得益于勘探开发管理创新,而大力推进“三个一体化”是关键。

  以勘探开发一体化为例,勘探阶段就为后续的规模效益、储量动用和产能建设创造条件。开发早期介入,助推勘探认识深入,为探明储量奠定基础。勘探向后延伸,开发向前延伸,大大缩短了勘探开发工作的周期,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勘探管理的适应度高,提质增效动力就强。目前,勘探管理以三个“高质量、高效率”为抓手,贯彻“三个一体化”,落实降本增效。数据显示,西南油气田公司今年致密气勘探开发建井成本平均降幅29%。井工程提前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与去年同期相比,钻井进尺大幅增长,钻井时效提升4.58%,试油周期缩短7.46天。

  目前,四川盆地已发现29套油气工业产层,勘探前景广阔,任重道远,在创新中突破,相信勘探事业一定能翻开全新的篇章。(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