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cjbd > 中新网四川

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持续、全面提升支付服务
2024年03月11日 20:0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11日电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以下简称四川中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践行总行工作要求,组成工作专班,出台专项方案,聚焦外籍来华人士及老年人服务诉求,不断加大资源倾斜,完善工作流程,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推动提升支付便利性。

  消痛点 助力跨越“数字鸿沟”

  “我就喜欢来你们网点,还有人教我们老年人用微信。”从打造西南地区首家养老服务标杆示范网点,到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养老场景,长期以来,四川中行始终坚持以金融温度呵护千家万户的坚定决心和持续探索。

  为进一步消除金融服务代际间的“数字鸿沟”,切实提高老年人在金融服务信息化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该行坚持适老化需求导向,切实建设优老、惠老的金融服务环境,推动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并行,线上线下金融服务高效协同。

  线下推进适老化改造提升。持续强化适老化相关设施完善建设,确保适老服务设施物品应配尽配、安全可用;积极完善多渠道服务预约、优化办理流程、提升业务办理效率,努力实现一站式办理目标,减少老年人业务办理跑腿次数;开辟“银发”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提供专柜办理、专区办理等服务便利;结合营业网点特色,为老年客户针对性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和宣传活动,切实提高“银发”群体的风险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主动加强与社区、志愿服务等机构的协同,开展柜台延伸服务,为特殊客户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线上优化专属服务方案。针对手机银行、智能柜台等终端开发简化、大字等适老便利版本,简化、优化银行卡绑定等业务操作流程,提供适老版本解决方案;充分应用智能技术,积极推广“岁悦长情”版老年客户专属手机银行,主动探索智能手环、电子老年证等软硬钱包应用推广,整合健康管理、交通出行、便捷支付等服务功能,满足老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推进适老化改造,助力弥合“数字鸿沟”。

  疏堵点 持续优化涉外支付服务体验

  中国银行拥有完善的全球服务网络,四川中行依托中银集团全球化、综合化优势,着力解决外籍来华人士在消费、支付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持续优化提升涉外支付服务体系,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打造“全覆盖”涉外服务网络。目前,四川中行辖内512个营业网点均可受理外币兑换业务,支持外卡支取人民币ATM机1511台,外币兑换点11个,自助兑换机1个。此外,所有营业网点均支持二十余种外币与人民币的双向兑换服务,外币兑换业务覆盖面及双向兑换外币种类均处同业领先水平。

  提升外卡受理水平。四川中行可受理境外银行卡商户共8000户,打造了一批围绕购物消费、酒店住宿、交通出行、旅游景点等重点领域的外卡受理环境;可根据商户不同需求,全面支持五大国际卡组织所发行的外卡,并支持DCC(动态实时货币转换)功能,同时建立外卡商户进件绿色通道、系统运维服务机制,保障外卡受理业务的连续性。

  助推移动支付便利化。为满足外籍人士在华日常支付需求,四川中行探索通过营业网点、外币兑换机等为境外来华人士发放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支持在景区、交通、涉外酒店、热门商圈商户使用,运用数币零费率优势,降低商户外卡收单成本。境外来华人士持硬钱包,使用硬钱包“碰一碰”即可完成消费,消费过程享受零费率,节省外卡消费手续费。

  解难点 深入推进现金使用便利化

  整治拒收人民币专项行动持续强化。四川中行积极落实现金服务网格化主体责任,主动开展网格化走访活动,发放《告商家书》、开展人民币知识及整治拒收现金政策宣传2200余次,发放宣传材料2.6万余份,网格责任区商户上门宣传5500余户,签订不拒收承诺4500余份,张贴收现标识3800余份,向周边商户做好不宜流通人民币兑换工作,并就不宜流通人民币标准等知识进行普及,让群众用上“干净钱、放心钱”。

  “人民币零钱包”服务扩面增效。针对人民币“找零”需求,四川中行推出50元券及以下的多个面额、金额的“人民币零钱包”,在全辖网点网格化走访中投放近800个,满足周边商户零钞兑换需求,确保商户用于找零的小面额人民币总量充足且符合流通标准。同时还将依托辖内网点,进一步加大“人民币零钱包”投放、兑换的范围和力度,满足人民群众“小钞”使用需求。

  下一步,四川中行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与各方同向发力,聚焦扩大境外卡受理范围、完善现金兜底服务等重点工作,持续深化支付服务场景建设,不断提升支付服务的包容性,着力完善现金支付、刷卡支付、移动支付、数币支付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系,为境外来华人员和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更好服务社会民生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