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cjbd > 人民数字联播网

2024第十一届西部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举行
2024年09月28日 22:06 来源:人民数字联播网 编辑:祝欢

  9月26日,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指导,成都市中小企业协会主办的2024第十一届西部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在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举行。

  本届大会以“以进促稳 向‘新’而行——助推中小企业特色集群发展”为主题。大会邀请国内知名企业家、政界人士共聚一堂,为新形势下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言献策。

 四川省工商联一级巡视员 赵宇
四川省工商联一级巡视员 赵宇

  集群聚力 共谋中小企业未来航向

  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逐梦之城、圆梦之地,成都正聚集创新资源要素,提供全方位生态和多层次服务体系,打造“丛林茂密”的“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环境,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生态形成提供深厚的生长土壤。成都经开区作为第十届、第十一届连续两届西部中小企业发展大会的举办地,是全省全市产业大区、是成都市工业化主战场、成渝相向发展主战场。近年来,成都经开区聚焦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坚持“抓大育小、培优扶强”,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不断优化“驿站办”营商环境品牌,吸引和培育超过十万家市场主体。特别是在新兴产业领域,2023年新增上云企业664家,累计培育两化融合贯标企业83家,展现出了强劲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巡视员、研究员姜平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巡视员、研究员姜平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巡视员、研究员姜平,民革中央经济委员杨宗华,全国工商联小微企业工作委员会委员、成都市中小企业协会会长苏非,伍衍生命国际健康产业集团董事长余崇东,聚焦二十届三中全会政策、当前市场新变局,从国家战略层面助力中小企业在机遇与挑战中赢得发展主动权等方面进行了主题演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发展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5月,在第十届西部中小企业发展论坛期间,成都经开区吸引了10余个重点产业链中小企业项目落地我区。延续上一届的良好势头,在本届大会期间,成都经开区迎来了新一批项目入驻签约。此次签约入驻项目涵盖了汽车制造、能源电子、新材料等多领域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为区域产业建圈强链注入澎湃动能。

  大会期间,主办方成都市中小企业协会以开放姿态,与欧盟中小企业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并汇聚携手3家高校代表、8家“链主”企业代表,共融智慧与力量,携手共创产学研融合、产业生态的新引擎。同时,成都市中小企业协会-智能家居服务平台专委会、新媒体发展专委会、产教融合专委会揭牌成立,为创新主体转化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未来的重要推动者贡献力量。

  另外,大会还发布了“西部之光”中小企业100强名单。

  亮点迭出 多元化渠道加速融合创新

  大会组委会执行主席苏非介绍道:“大会秉持国际化理念,来自法国、塞浦路斯、爱尔兰、罗马尼亚、芬兰、葡萄牙、比利时、丹麦及荷兰等9个欧洲国家的欧盟企业代表团参会,通过聚集经贸、绿色科技、能源、环境等领域,以现场推介、洽谈交流、园区考察等方式推动中欧之间企业及相关机构的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共同展望中欧经贸深度融合新格局。”

  据悉,本届大会创新规划1+5大会矩阵,即1个全天大会+5个下午分会场。下午5个会场同期举行“教育”“中欧推介”“家居”“信息科技”“联企助残”五个发展大会,针对当前家校社协作共育、中欧经贸交流、生态家居、信息科技、福蓉助残等热门话题进行探索解读,以革新思维深耕跨界资源的全面融合与协同创新,推动各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紧密结合,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为坚持科技赋能和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26日下午,“拥抱新质力量 赋能专精特新-2024西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交流会”如期举行。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创业促进与服务体系处副处长李龙江出席活动并致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龙海波,成都正合地产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毛勇等主讲嘉宾围绕主题展开演讲,与100多位企业界代表共聚一堂,共同探索中小企业如何敢于突破固有思维,积极拥抱变化,构建形成上下游紧密配合、企业共生发展的产业生态格局。

  其中,成都经开区在“拥抱新质力量 赋能专精特新——2024西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互信互通·共享共赢2024中欧经贸交流推介会”两场分论坛上分别作了推介。“诚邀海内外企业家朋友关注成都经开区、投资成都经开区。我们将全方位、全周期、全过程为企业投资兴业保驾护航,与企业家朋友们共享西部发展新机遇、共谱合作新篇章、共创美好新未来。”成都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西部中小企业发展大会永久落户成都并且已连续举办十一届,在成都各区(市)县轮流举办。2025第十二届西部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将在成都市青羊区举办。(通讯员:杨阳)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