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5日电 自动化冲压生产线上,机器人手臂灵活运作,金属板在经历冲压、攻牙、铆接等一系列工序后,短短数秒内,一台电视背板便新鲜出炉——这般高效的“智”造场景背后,是长虹控股集团旗下四川长虹技佳精工有限公司在冲压能力上展现出的强劲实力,展现了其精益制造对流程的极致打磨、精益管理对细节的精准把控,以及对基础制造力数十年如一日的深耕细作。
2013年,长虹技佳通过精益管理梳理生产全流程,从原材料下料到成品装配的每个环节,都被拆解、优化、重组:剔除横切、转运等冗余步骤。这种对基础制造环节的优化,让生产资源利用率提升30%,也为后续信息化升级铺就了坚实根基。
在此基础上,信息化建设水到渠成:原材料配送、冲压、焊接等全环节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孤岛”被打破,这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精益管理“数据化”的自然延伸——每个环节的数据流,都对应着基础制造中“该如何做、做得怎么样”的精益追问。

最引人注目的西南家电行业最大2000T全序冲压生产线,恰是精益制造的集大成者:6台液压冲床与2台机械冲床的布局,基于产品市占率与产能的精益测算;14台机器人的工序衔接,源自对“冲压-铆接-检测”全流程的无死角优化。在这里,“钢铁巨人”的高效运转,本质是基础制造力与精益流程的深度融合。
生产线的“眼睛”同样亮眼。在大型连续模冲压工序,只见“AI质检员”连续拍下多张照片,只有经过了高清摄像头的重重“考验”后,产品才能进入下一工序。更妙的是“卷”“代”“板”工艺的革新。一卷吨级的原材料从入库到变成零件,省去了横切、转运的环节,自制的冲压模具自动出废料设备替代了人工清理,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并节约停线时间,进一步提升了设备的资源利用率。
这种对基础制造环节“微创新”的持续积累,最终转化为实打实的竞争力——冲压一次加工良率≥99%,客户端上线合格率≥99.5%,这些数字正是精益理念在基础制造中落地的最佳证明。
以精益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核心,长虹技佳已经打造出“一个流”作业模式,通过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实例的落地应用,实现了安全、效率、质量、成本四维突破,设备综合效率提升30%、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2%。如今20余条自动冲压线、30余台柔性设备构成的生产矩阵,已具备年产液晶模组1000万套、空调800万套的能力。
通过持续的创新发展,长虹技佳已经形成了“无缝折弯技术”“曲面成型技术”“CAE分析技术”“辊压成型技术”等10大核心技术能力;确立了“钣金&压铸模具”“钣金冲压”“铝合金压铸以及精密加工”“表面装饰电镀”等四大核心产业,年产值近15亿元。
这种精益求精的理念,正在向长虹技佳的更多领域渗透。FMS柔性生产线能24小时快速打样,客户上午提需求,下午就能看到样品;分布在绵阳、中山、合肥的四大基地,像四支精准的画笔,在全国版图上勾勒出高效供应链网络。
如今,长虹技佳精工的冲压能力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冲压产线自动化覆盖率已超过90%,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今年更是获得了“四川省先进级智能制造工厂”认定。
长虹技佳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仍将聚焦基础制造力的精益升级。未来三至五年,计划投资数千万元,继续加大在自动化、信息化、智慧供应链、数字安全及AI应用等方面投入,力争在2027年建设成为卓越级智能制造工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