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28日电 (唐倩)“说实在的,一开始通知我们来上夜校的时候,我参加纯粹是完成学校任务……”28日晚,正如来参加“家长夜校”的吴女士所说,成都霍森斯小学二楼的会议室还亮着灯,六年级家长们一个不落的坐在这里,正聚精会神地看着前方的讲师,讲师背后的大屏幕中央显示,本堂课名叫《遇见青春期,共赴小升初》。

“我们白天忙着工作,下了班还要来学习,要说一开始心里面特高兴,那肯定是假话。”吴女士表示,她从一开始报着应付学校的心情,到现在却变成了非常期待每一次“家长夜校”通知。立场转变用一句话精准总结就是:“确实管用!”
她的孩子就读成都霍森斯小学一年级时,遇上了抵触上学的心理问题,平常没有渠道了解和应对,刚巧“家长夜校”根据一年级的发展情况推出了相应的课题,听完那期“家长夜校”后,她用讲师介绍的方法去辅导孩子,和孩子沟通,成功解决了这个一直以来困扰她和孩子的问题。一传十,十传百,像吴女士这样愿意来上“夜校”的家长逐渐增多。在《遇见青春期,共赴小升初》的课堂现场,可以看到,来得都是家长本人,没有“代劳”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2023年初,教育部等13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三方各自的职责定位与相互协调机制。
成都霍森斯小学“家长夜校”从2018年起陆续举办,如今已办到第五十三期,课题从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有多深到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有哪些,覆盖了家庭、学校、社会中常见热门话题。
“当孩子问你人为什么要学习,要做作业,要上学?当你们说叛逆这个词的时候,叛逆到底是针对谁的叛逆?”讲师曾苏尧投入的讲述,“青春期孩子们非常关注的一些话题,学校和家庭却很少讨论。那怎么去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平稳过渡小升初的关键时刻?”曾苏尧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课程与教学硕士,是国际阅读障碍协会会员,擅长儿童执行功能低、注意力缺陷、学习主动性低及学习障碍、心理困扰的干预和家庭教育指导。在她看来,“家校共育”不是把学校、家长、社会的角色固化,三者在协同育人当中,是合作者、支持者、倾听者、对话者。
成都霍森斯小学的“家长夜校”,就经常邀请曾苏尧这类讲师。“之所以办夜校,是考虑到父母白天工作很忙,晚上相对可以抽时间来学校,和老师们一起共同学习,当面交流。无论学校还是家庭,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对孩子深深的爱。”成都霍森斯小学校长曾霞表示,在成都霍森斯小学,只要家长想沟通,都能通过校长信箱、电话等直接联系到她。许多家长的真挚留言,也让她备受鼓舞。学校和家长之间共创、共享、共策,形成了良好的家校协作共育局面。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根基,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在建构中小学家校共育共同体时,要重视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教育实力,使得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与家长共同学习及进步,开辟更为行之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能为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和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据成都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把家庭教育融入到现代化学校教育系统中,使学校与家庭能有效沟通和协作,对达成全面育人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