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4日电(吴平华 顾夏)“耐药一直是HIV感染在临床治疗上面临的一大挑战,对绝大多数感染者而言,如果没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都可能面临耐药问题,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是因为病毒也会通过变异实现适者生存。”近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主任医师蔡琳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通俗来说,就是感染者体内的病毒已经不怕正在服用的药物了,继续服用同种药无法再抑制病毒的复制。”蔡琳教授介绍,HIV耐药是指病毒因发生变异而对某种药物敏感性降低,导致某些曾经有效的药物不再能够控制病毒的复制,即病毒抑制效果下降或治疗失败。
那么哪些因素会导致HIV耐药的发生呢?蔡琳教授称,如感染者体内基线病毒载量高,CD4水平较低,药物的抗病毒效果和耐药基因屏障不足,延迟启动ART,以及患者没有规律服药,导致血药浓度不稳定等都能带来耐药发生的风险。从现在的临床情况看,因药物抗病毒效果低和耐药屏障低产生的耐药更应该引起警惕。

“从中国CDC最新的监测数据看,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率高达6.7%,这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因为我国92%的感染者都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且其中95%的感染者曾使用过或正在使用非核苷类免费药物。”蔡琳教授指出,感染者发生耐药后,如果不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不仅会降低药物的病毒学抑制率,影响治疗方案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导致治疗失败,还会增加HIV耐药株的传播风险,对公共卫生产生巨大威胁。
那么,HIV感染者应该如何发现自己是否产生耐药呢?“出现耐药的症状其实并不典型或也不明显,需要感染者主动定期到专业机构进行病毒载量监测,必要时进行耐药监测,这非常关键。”蔡琳教授说,观察疗效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病毒载量检测,感染者每半年定期就要做一次病毒载量检测,如果感染者依从性很好,每天定时定量服药,能够把病毒载量持续控制在低于50拷贝/毫升的水平,他就可以被视作达到了病毒完全抑制,这种情况下病毒一般不会发生耐药突变;但如果病毒没有得到长期的完全抑制,这时耐药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上周,我接诊了一位约50岁左右的感染者,他服用免费的非核苷类药五年多了,一直觉得很正常,5月份检查病毒载量时,发现体内病毒载量已经达到了4万多拷贝,进一步检测发现,他已经产生耐药一段时间了。”蔡琳教授用门诊中的一位病例进一步解释道,“一旦发生耐药,原方案就不适合了,因经济条件所限,后来他选择了免费的二线抗病毒药物,但新治疗方案一天要早晚服药两次,且每次三颗,这对他依从性的建立又是巨大的考验。如果不能按时坚持服药,还会有再次耐药的可能。”
HIV具有高复制性与高变异性的特点,病毒复制过程复杂,需要多种药物联用以阻断病毒复制的多个环节,因此,强效抑制病毒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一些感染者认为要把好的药留在后面,担心最终无药可用,所以先吃免费药,实在不行才换新药,这种观念是不对的。”蔡琳教授分享道,现在的HIV抗病毒治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起始治疗就可以强效抑制病毒且具有高耐药屏障的药物,目的是让感染者服药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降低耐药发生,保证长期治疗成功。
以国内外指南推荐的创新药物比克恩丙诺片为例,这类复方单片整合酶抑制剂具有抗病毒效果强、耐药屏障高、副作用少等特点。长达5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比克恩丙诺片病毒学抑制率高达99%,且5年治疗间无患者出现针对治疗药物成分的耐药,已经成为HIV感染者对抗病毒的有力武器。同时一天一片的口服方式有助于感染者建立服药习惯,从而帮助感染者尽早回归健康生活,实现长期治疗成功。
目前,比克恩丙诺片等创新药物也已被纳入医保,缓解了感染者的经济负担。蔡琳教授分享道,HIV创新药物被纳入医保后,感染者自付费用仅需几百元。感染者享受到医保政策带来的福利,更容易形成长期治疗的信心。
“早些年,可以说免费的非核苷类药几乎是最佳选择,而随着创新药物不断引入,感染者确实需要转变治疗观念,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药物进行治疗,以减少耐药等问题带来的再次伤害。”蔡琳教授补充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