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kjws > 中新网四川

“民航智谷”在成都东部新区正式投运
2023年12月12日 09:5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12日电 (苟克炯)11日,被誉为“民航智谷”的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在成都东部新区正式投运。在成立65周年的特殊日子里,中国民航第二研究所(简称“民航二所”)总部及其下属单位搬迁至该示范区开启办公,科研开发中心、无人机中心以及国内首套民航生产运行全流程仿真平台也相继入驻。

  随着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在核心技术成果孵化、创新人才培育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平台效应,成都东部新区临空经济产业建圈强链也将迎来全新格局。

  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投运仪式现场。成都东部新区 供图
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投运仪式现场。成都东部新区 供图

  构建国内首套民航生产运行仿真平台

  据了解,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位于成都东部新区城市核心区,是由中国民航局与四川省政府联合共建,是全国首个民航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将规划建设国际一流的民航先进技术创新平台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发中心。

  此次率先投运的是民航科技示范区A2区总部大楼,在富有科技感的大楼旁边,民航学术交流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正在加速建设中。民航二所副总经济师、规划处处长关红梅表示,示范区将建成16个民航科技创新研究中心和1个验证中心,包含43个实验室、108个平台和1个验证模拟机场。

  走进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总部大楼,宽敞的办公室里人来人往,已经是一派繁忙的工作场景。在大楼三层,正在构建的民航生产运行全流程仿真平台,将集成机场运控、航司运控仿真、3D驾驶舱飞行模拟器、RPAS运行仿真、区进塔管制模拟机等系统,构建出空管、机场、航司等多主体空地协同环境于一体的一站式仿真平台。

  据民航二所空管公司副总经理侯昌波介绍,该平台是国内首套具备航班运行门到门仿真能力的多主体角色沉浸式协同仿真平台,“有了这个平台,民航领域的诸多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都可以在这里进行测试验证,极大地提高运营效率。”

  据了解,这次随着民航二所总部搬迁而来的,还有通航所、空管公司等下属单位,科研开发中心、无人机中心等研发中心,将在机场的运行指挥控制以及空管的指挥调度等领域进行科研工作。

  鸟瞰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成都东部新区 供图
鸟瞰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成都东部新区 供图

  “我们正在积极招引行业内外头部企业落地,建立民航科技创新产业链生态。”民航二所科技处处长黄忠涛介绍,示范区将积极构建开放、合作、共享的跨区域、跨行业创新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示范带动、创新集聚、产业引领作用,吸引行业内外参与建设。

  截至目前,该示范区已与腾讯、阿里等数十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意向,逐步建设联合实验室,助力示范区发展壮大。

  打造国内临空经济产业新高地

  12月7日,在“两场一体”运营的第二个完整年内,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实现了年旅客吞吐量7000万人次的突破。

  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正式投运,再次为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注入了科技创新势能。成都东部新区又将如何抢抓机遇、打造临空经济产业新高地?

  成都东部新区航空和口岸经济局企业服务管理处项目负责人张婉婷介绍,依托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现有载体空间和成都东部新区国有平台载体空间,新区将瞄准空管、机场、航空运输、新兴技术应用四大细分领域,积极引入民航领域的跨国企业、龙头企业及高成长性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民航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打造民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据介绍,针对民航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行业特点,新区将联合链主企业从支持人才团队引入与稳定、公共技术服务保障、降低研发资金投入成本、产品验证应用、市场拓展等方面制定专项支持政策,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新区落地。

  民航生产运行全流程仿真平台工作现场。成都东部新区 供图
民航生产运行全流程仿真平台工作现场。成都东部新区 供图

  此外,成都东部新区将全力拓展科技合作,在校所、院所合作等方面牵线搭桥,协助民航二所对接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等在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航空电信技术、航空油料安全、机场运行与控制、机场运行安全、通用航空工程等领域开展合作,打造共性技术平台,促进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不仅如此,成都东部新区还将设立民航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企业服务工作站,在新区管委会及链主企业抽调产业研究、项目建设、企业服务等专业人员,共同做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进一步提升产业服务的专业度。

  “当前,我们已经锁定了数十家重点企业。”张婉婷表示,随着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的投运,新区正在加速汇聚强大的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越来越多的航空产业链各环节相关企业将来到新区这片热土。(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