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kjws > 中国网

发展新质生产力 首届全球前沿科学50人智库论坛在成都举行
2024年01月08日 11:50 来源:中国网 编辑:曹惠君

  2024年1月6日至7日,以“全球视野、中国基石、前沿交叉、战略前置”为主题的“首届全球前沿科学50人智库论坛”在成都举行。

  本届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发起和主办。论坛上,“全球前沿科学50人智库”正式揭牌,发布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撰稿的《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白皮书》和“影响2050全球的颠覆性技术”等。

  全球前沿科学50人智库聚焦基础科学和源头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前沿科学交流平台,赋能中国的全球产业链升级和探寻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此智库论坛为公益性质,每年将邀请一批在人工智能及信息技术、生物科学、能源技学、航天科学、人文科学等交叉领域的杰出奖项获得者、各国科学院院士、重磅专家等出席,共同探讨人类命运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科技变革与创新等宏观主题。

  全球顶尖科学家亮相

  共谋科技创新星辰大海

  “新质生产力”呈现颠覆性创新技术驱动、发展质量高的特点,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依靠数字创新及人工智能平台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为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带来新的机遇和希望。在此背景下,“全球前沿科学50人智库”正式揭牌,该智库作为聚集全球顶级科学家和学者的全球性学术联盟,将为“前沿科技创新”带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带来新的思考。

  在开幕式上,针对当下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们发表了主旨演讲,各位学者的发言带来了全新的视角,现场掌声不断。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常进院士表示,“当前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新时期如何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值得思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创始主任、国际网络教育学院秘书长、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全球前沿科学50人智库副理事长李铭表示,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为高等教育带来巨大挑战,未来“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模式需要形成共识,依托多边合作伙伴关系,组织高等教育利益相关方紧密合作,采用有效的治理框架,不断推进政策和最佳实践的创新。

  此外,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焦伟侠,成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清友,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西南财经大学尹庆双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何川副校长、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以及来自欧美、亚洲各国和地区海外院士及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重要嘉宾出席,围绕主题从多元视角发表了独到见解。

  发布颠覆性技术成果

  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

  作为本届论坛的亮点,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撰写的《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白皮书》正式发布,《白皮书》探讨了目前高等教育教学中有效使用人工智能(AI)技术的途径和方向,鼓励构建合作机制和高等教育新生态,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加快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达成。

  此外,本次论坛举办了4大主题平行论坛,发布多个科研成果,涵盖了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多个前沿科学领域。在“无尽的前沿—影响2050全球的颠覆性技术”平行论坛上,重点发布和研讨了量子科技等10余个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延长全球产业链。会议期间还就如何打造面向2035、2050世界一流全球产业链视野中的成渝科创集群、全球前沿生命科学与生物科技、人工智能与前沿交叉科学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欧洲科学院院士、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宁表示,“本论坛是一个汇集全球智慧、共谋全球科技发展的重要生态圈,对于助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和科研成果转化,打造‘硅谷型科技企业’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式现代化、全球化提供绵薄的前瞻性思考和解决方略。”

  据了解,本论坛将永久落户成渝地区,此后还计划在北京、上海、深圳、新加坡、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或地区举办。

  成渝地区正打造为全球产业链视野中的中国战略腹地,论坛将有效帮助成渝地区打造世界级论坛品牌名片,推动科研院所集群化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未来,成都市将继续发挥其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全球科学界的合作与交流,为打造面向2035、2050全球产业链集群贡献智库的力量与持久动力。(文 刘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