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让群众家门口享优质医疗服务
2024年08月30日 20:2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30日电 面对患者,他是一位仁心的医者;面对同事,他是医院发展的舵手、领航员。作为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党委副书记、院长,履新之初邬建川就开始谋划医院未来:在5到10年内,培养5—6个四川省一流的专业学科;带领医院在全国公立医院国考排名中进入 A级,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医者仁心:将服务延伸到工作时间外

  每周六前往德阳市皮肤病研究所,必然会看到正在坐诊的邬建川。自1995年以来,无论他在哪一家医院任职,周六都是他的工作日。

  “很早以前,我在企业医院上班,工人和学生大多数周六周末才有空。”邬建川说,考虑到方便职工和学生就医,他主动要求自己周六正常上班。这一坚持就是近30年,一周上六天班成为邬建川工作常态。如今,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工作时间,每周周六的号都会被一抢而空,周六一天看100多个病人是常态。

  “医生三分钟,病人一辈子。”邬建川常用这句话来督促自己。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邬建川,因患脊髓灰质炎爸爸妈妈经常带着他跑医院。求医路上的不易,在他心里埋下了要成为医者的种子。踏上从医这条路,他不仅用自己所学服务患者超过30万人次,更将医者爱心温暖每一位患者。

  在邬建川看来,对于有些患者,三分钟是远远不够的,但为了后面排队的患者能看上病,又不得不加快进度。如何破解这样的难题?2015年邬建川开始利用微信开展“话聊”。通过微信将医疗服务延伸到8小时以外的时间,这种义务为患者答疑解惑一开始就延续了近十年,一年365天从不间断。

  “以前一个微信群能加5000人,现在升级后,上限人数能达到1万人。”邬建川说,他常年都带着几个手机,最高峰时候微信总人数达到3万多人。每天下班之后,邬建川便会利用晚上9点到10点这段时间集中回复患者提出的问题,每天差不多要回复100多个问题。

  打动患者的不仅是医术,更是这份医者仁心,让邬建川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一批患者“跟随”。邬建川的这种“话聊”方式也成了德阳医生争相效仿的楷模。近几年,邬建川先后荣获“四川好人(爱岗敬业)”“德阳市十佳医生”、第一、二届“健康德阳·最美医者”“2022·最美德阳人”等光荣称号,成为德阳卫健系统的先进典型。

  加快建设:10年内力争在国考排名中进入 A级

  邬建川不仅是一名医者,更是医院领航员,肩负着医院未来的发展。当前,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正在争创三级甲等医院。作为医院的院长,他已经开始对未来的发展谋划布局。

  “背水一战,必须成功。”邬建川说,一是加强人才建设,二是推动学科建设,三是提升服务能力,从而提高医院整体实力和水平。

  其中,专科水平的提升,是目前摆在医院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医院前瞻布局未来的重要举措之一。邬建川说,作为公立医院,国家三级甲等医院未来的使命是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症。这就需要强有力的专科建设。

  目前,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有19个省市级的医学重点专科、临床重点专科和临床研究中心,有较好的基础。未来,该院将从这些优质学科中进行遴选,并给予重点扶持,打造名医、名科、名院,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医疗中心。

  三甲医院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对此,一个5—10年的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正在邬建川的脑海中酝酿。

  “一个高新技术的成熟期一般需要五年;人才梯队建设、学科建设大概需要十年时间。”邬建川说,按照中长期规划,争取在5—10年内,实现“国考”成绩A级的目标。

  奋斗目标: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2022年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在三级医院“国考”中进步了376名,今年正在如火如荼地创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邬建川说,这些成绩只是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前进路上的一枚枚勋章,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希望通过以创促建,来全方位、整体性地提高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邬建川说,作为德阳市级医疗机构,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一直是德阳卫生事业的生力军,医院必须建立让德阳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一流优质医疗服务的能力。

  当前,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正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今年5月,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住院综合楼”项目一期工程投入使用。明年10月二期工程也将投用,在有效改善就医环境的同时,接下来医院一方面要苦练内功,提高医护人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不断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加大名医名科的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老百姓知晓、信任医院。

  “我一定要让德阳的老百姓不去北京、上海、成都等大城市,在家门口也能治好病。”邬建川坚定地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