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1日电(记者 贺劭清)在成都市第十五届运动会(以下简称“市运会”)上,成都石室东部新区实验学校五个项目上共获10金10银7铜,成都东部新区三岔湖小学校参加7个赛项取得突出成绩,排球传统校贾家小学校首次参加沙滩排球比赛就斩获丙组男子冠军和女子季军……这一系列佳绩,不仅是对学校体教融合成果的有力证明,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提升的生动展现。

近年来,以成都东部新区为代表的成都各区(市)县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制定实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建设方案,开展冰球、滑雪、棒垒球、曲棍球、赛艇、皮划艇等多样化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大力推动“一校多品”建设;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社会机构可持续发展。
围绕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目标,成都东部新区推进实施“631”学校布局模式,采取合办方式推进项目布点和队伍建设,有力增强人才基础厚度和广度;同时,进一步提升了训练保障水平,拓宽人才培养渠道,进一步打通运动员输送通道。

在7月结束的成都市第15届运动会青少年组丙组沙滩排球比赛中,成都东部新区丙组代表队(由贾家小学校组建),在樊莉和邓云杰两位教练的指导下荣获男子冠军(队员:李宇昊、李明杰、李明阳、徐龙翔)和女子季军(队员:胡苏琪、付怡馨、徐梓萱、杨柠溪),充分展现了东部新区学生运动员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
三年前,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青少年体育优秀人才培养,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模式,加快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2022年年初,成都市体育局、市教育局联合印发了《成都市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要开齐开足体育课程,推动逐步实现全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1节体育与健康课”,高中阶段学校“每周3至5节体育与健康课”。
“对于学生,我们学校的培养理念是‘四个一’,就是学会做一道菜、完成一幅艺术作品、打造一件科创作品,以及掌握一项拿得出手的运动技能,”成都石室东部新区实验学校学生发展中心主任王致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校内与校外共同培养的模式,我们致力于让学生都能够具备专项的运动技能,希望大家在完成好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磨砺意志。”
近年来,中国体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但依然存在师资短缺问题。体育老师是学校体育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带领和培养青少年热爱体育、享受体育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今年年初,国家体育总局、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学校教练员岗位设置工作,为学生提供专业运动指导。
事实上,学校内设教练岗在成都早已不是新鲜事,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为打造学校体育品牌,为广大女子篮球爱好者搭建成长平台,成都七中东部学校决定自开校便成立了初中、高中女子篮球队,在综合考虑教练员资质、执教履历、带队成绩基础上,为初、高中女子篮球队配置了优质教练员,确保训练高质量和球队参加各级比赛取得优异成绩。
与成都七中东部学校相似,成都石室东部新区实验学校同样在校内设置教练岗位,“我们学校的体育老师和教练包括了高水平的退役运动员,以及从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专业体育院校毕业的高材生,他们的专业素质都非常强。”王致富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道。
今年9月10日,成都体育学院迎来了整体搬迁至三岔湖校区后的第一批新生,开启了在成都东部新区整体办学的第一个新学期。新校区的正式启用,标志着天府奥体公园策划打造的“一心一校三园”天府奥体协同创新产业带取得重大进展。

东部新区充分将充分整合科教体卫资源,实施“五大任务工程”和“12条融合计划”,与成都体育学院协同构建新区青少年体质监测预警数据共享体系,共建青少年身心智协同评价系统建设工程。聘请成都体育学院专家、教授23名,担任新区中小学校(幼儿园)体育校长,为学校体育工作“把脉会诊”,共同举办“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研修班”和单项特色锦标赛,重点联合打造足球共育项目,推动区域体教特色创新项目开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