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0日电 (记者 贺劭清)记者10日从西南民大获悉,该校承办了“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系列讲座的第七讲、第十五讲和第十九讲,三场讲座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线,主题鲜明、内容前沿,从不同维度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壮阔图景。

在第七讲,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玛不错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夏格旺堆研究馆员以“重塑高原认知见证人类文明”为题,系统介绍了西藏考古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引领下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夏格旺堆研究员指出,尼阿底、梅龙达普、尚嘎岗及玛不错等一系列重要遗址的发现,不仅将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的历史大幅推前,更彻底改变了学界对高原史前文化的认知,清晰展现了史前西藏与周边地区的密切交流,实证了其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孤岛”一座。
第十五讲,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方辉以“海岱地区夏商西周考古研究”为题,通过青邱堌堆、大辛庄、城子崖等遗址的系统发掘,聚落考古与仪式信仰等多维度的研究,生动描绘了夏商时期多元文化在海岱地区交往交流交融的图景。第十九讲,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兵兵研究馆员带来了“武威地区吐谷浑墓葬群考古发现与研究”的专题报告,将公众视野拉向历史上多民族交汇的河西走廊。
此次由西南民族大学承办的三场讲座,主题分别覆盖了青藏高原、黄河下游海岱地区以及河西走廊民族交融地带,从史前至唐代,时空跨度广阔。它们如同一幅拼图,从边疆到中原,从史前文明的突破到历史时期民族的深度融合,用扎实的考古发现共同阐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脉络,不仅展示了中国考古学的前沿成果,更为公众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根基与学理支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