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推进“四子同兴” 做好“三农”文章 达川区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
2023年03月07日 13:1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7日电 (韩金雨 谢秋阳)大巴山舒张逶迤,明月江一泓翠碧。达川区,四川省达州市市辖区,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位于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核心腹地,是达州市主城核心区,也是全省农业大区、人口大区,素有“川东秀壤,巴蜀明珠”之美誉。近年来,达川区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希望的田野——贡米之乡达川区米城乡。向世文 摄)
(希望的田野——贡米之乡达川区米城乡。向世文 摄)

  阻断返贫风险多举 措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感谢党和政府长期以来的关心,我养了两头牛,多了些收入,再加上政府的帮扶,日子越来越好了。”近日,在达川区景市镇文家场村村民柏中明家中,他与前来探望的区商务局工作人员聊起了家常。

  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防止返贫致贫发生,自脱贫攻坚战收官以来,达川区对全区脱贫人口29705户83370人以及监测对象1170户2842人持续帮扶。对未消除风险的监测户440户1229人,均制定了帮扶措施,未出现一户一人返贫致贫。

  除抓好防返贫监测外,达川区还积极开展促进群众增收行动,增强“动力源”。“2022年,根据民众自愿,结合自身需求,通过多种方式输送跨省务工人员达到16696人,较去年增长3个百分点。”据达川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达川区广泛采集劳动力求职信息,精准组织人岗匹配和就业服务,通过“点对点”输送、网络招聘等形式,实现民众外出就业意愿。

  针对希望就近务工的村民,达川区将其安排在就近的产业园区、家庭农场、“扶贫车间”就业。位于达川区百节镇肖家村的达州市冯山林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员工周丽萍正在对刚生产出来的乌梅酒进行包装。“以前我们在外省打工,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回来。现在我就在家门口上班,除了能挣钱,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工资跟外面也差不多。”

  据悉,达川区利用乡村闲置土地和房屋,引进业主建立“扶贫车间”,目前,已有10余家“扶贫车间”正在生产营运,切实解决了近千名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的难题。

  此外,达川区还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促增收,落实“一村一项目”228个,盘活村闲置资金300余万元人民币;持续开展“雨露计划”,发放2022年“雨露计划”资金665.25万元,惠及4435人次,享受“雨露计划”的新生劳动力达712人;开设护林员、道路保洁员等公益岗位1145个……

  实施“四子同兴” 特色产业园“开花结果”

  近年来,达川区农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22年全区粮食总产54.45万吨,生猪年出栏83.45万头,现有水果种植总面积20.9万亩、青花椒20万亩、乌梅10万亩、茶叶1.5万亩....。。

  产业兴则乡村兴。长期以来,达川区紧紧围绕“1+4+10+ N”规划,形成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收入”的产业增收格局。深入开展“四子同兴”工程,重点围绕东部南大万10万亩粮油现代化农业园区、西部山地品质现代化农业园区、南部蔬菜现代化农业园区,抓牢“米袋子”、稳住“菜篮子”、丰富“果园子”、端好“肉盘子”。

  2月中旬,达川区百节镇乌梅山景区乌梅花次第绽放,吸引了数万名游客前往观赏。

  据了解,“达川乌梅”距今已有700余年的栽培历史,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达川区依托丰富的乌梅资源,探索实施“旅游+农业”模式,大力发展阻断返贫风险多举措筑牢乡村振兴根基实施“四子同兴”特色产业园“开花结果”10万亩乌梅产业,将乌梅种植生产基地建设与乌梅山景区建设同步进行,不断推进农旅融合发展。

 ( 达川区赵家镇村民正在采摘柑橘。达川区乡村振兴局 供图)
( 达川区赵家镇村民正在采摘柑橘。达川区乡村振兴局 供图)

  十多公里外的赵家镇,有着悠久的柑橘栽种历史,素有“川东柑橘之乡”美誉。“去年产量有1.5万余斤,收入6万余元,又是大丰收哦!”果园内,正在给自家柑橘树疏枝的陈大爷乐呵呵地说,从以前的辛苦“拉出去卖”到如今的客商主动“上门采收”,小小柑橘树已成为乡亲们家门口的致富产业。

  “达川乌梅”、达川贡米.....在2022年12月举行的第八届四川农业博览会上,达川特色农产品吸引了众多参会人员前来咨询了解。近年来,达川区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品牌扶持计划,以丰富的产品、出众的品质、良好的口碑进一步打响了达川区农特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中,达川青花椒、乌梅等特色农产品均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达川青花椒更是拿到了出口“通行证”。

  随着一个个特色产业园“开花结果”,以点带面,实现了达川区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补齐短板宜居宜业 和美乡村入画来

  一栋栋房屋干净整洁、错落有致,宽阔的柏油路直通村外,行走在达川区万家镇五洞村里,游客可一边感受乡村风光,一边惊叹乡村之“美”。

  2018年,五洞村成立“品德银行”,村民可以通过孝顺公婆、尊老爱幼、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维护环境卫生等方式获取积分,累积的积分可以在村委会的“品德超市”兑换日杂物品。“我们把积分和评分的过程变成了教育引导群众的过程,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自主参与村务治理的积极性。”万家镇五洞村党总支书记梁远芳感慨良多:现在村民们对村务治理有了“主人翁”意识,不仅主动打扫村内卫生,看到有游客乱扔垃圾,还会出言劝阻。

  “品德银行”取得的显著成效,仅是达川区扎实开展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创新开设“爱心超市”,引导群众破陋习、树新风;完成农村“厕所革命”,推进人居环境提升;搭建“三会一约”自治平台,提升村民自治能力;建立全覆盖公共法律服务站、综治中心……

 (达川区大堰镇双井村。胡小倩 摄)
(达川区大堰镇双井村。胡小倩 摄)

  通过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一个个曾经脏、乱、差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了干净整洁、让人向往的美丽示范村。截至目前,达川区荣获“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区”称号,成功创建四川省省级乡村振兴先进乡镇1个、示范村6个,达州市市级乡村振兴先进乡镇2个、示范村8个,建成“美丽四川·宜居乡村”102个。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深化就业帮扶、推进项目建设,打好乡村振兴整体战。”达川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俯瞰达川,一条条平坦宽阔的乡村公路蜿蜒在青山绿水之间,将一座座美丽村落串珠成链,一个个生机勃勃的特色产业基地坐落其间……一幅美丽宜居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