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7日电(吴平华)简阳市立足发展数字农业赋能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推动无人农场丘区示范项目建设,实现农作物生长的全流程远程控制、全程监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助推产业提质增效。

2022年,为积极探索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新路径,简阳市在全力推动沱东生态农场建设,打造沱东“天府粮仓”过程中,实施无人农场丘区示范项目,建设了全市首个粮油生产“无人农场”。
该项目建设以“1+9”为原则,其中“1”为无人农场决策分析中心,“9”为智慧区划管理、物联监管、作物体系管理系统等十大应用系统。该农场在平武镇高坡村、禾丰镇连山村落地,目前总面积约860亩,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了覆盖平整地、起垄、移栽、水肥、植保、收获等全流程环节的无人化作业,80%以上都实现了数字化自主管理。

相较传统农业依靠人工、收成不确定性高,智慧农业实现了监测、存储、分析、控制、实时查询、历史数据导出等于一体的智能化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精确度控制在厘米级。无人驾驶农机作业轨迹精度可控制在厘米级,土地浪费率和人力投入成本大幅降低。水稻机械化无人化收割,通过提前设置好相关数据,无人驾驶收割机可以做到精准作业,实现水稻机收损失率从接近2%降至1%以内。另外,智能终端平台可根据收割机作业幅宽和田块大小合理规划机具作业路径,做到不漏割不重割。通过优化收割作业的路径规划,让收割机少跑“冤枉路”,降低机具损耗。玉米收获环节,无人驾驶收获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玉米收获速度提升了3—4倍,5公顷玉米0.5至1天即可完成收获,节省人工10—20人。在其他环节,无人化播种机在节省人力的同时,还可以实现精量播种和区段播种控制,有效避免了地头重复作业,提高了作业质量,减少了种子投入。
精准化防范应对自然风险。智能化监测和管理,可以及时发现自然灾害等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降低自然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土壤传感器可以测量温度、湿度、酸碱度、盐度、速效氮、磷、钾等最多200多种数据,使用土壤传感器跟踪土壤情况,节省繁琐的土壤采样时间,减少灌溉计划中的猜测。综合气象站可以准确了解所在领域的小气候的表现,跟踪整个季节的生长期,使用实时风数据安排喷洒。
精品化运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场将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理念引入农田,全面实现机械化和智能化,在粮食生产的耕、种、管、收四个主要环节都可以实现无人化、精准化和标准化的智能农机作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与传统农业相比,能够节省80%左右的人力投入和20%左右的农资投入,每亩土地每年增加粮食产量100公斤以上,真正实现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无人农场”的出现,无疑是为农业生产插上了智能化、信息化的“翅膀”,从而推动“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