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20日电 (唐木林 刘玉明)今年以来,绵阳市三台县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赈济”作用,建立健全以工代赈机制,切实把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抓手,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收,激活乡村振兴源动力。
“村里每天动员我们参与修路、整治堰塘等以工代赈项目,不仅可以在家门口挣钱,还可以学到技术。”正在整治沟渠的村民秦龙元说,通过培训,秦龙元在工地上搬砂子、搅拌混凝土,每天有120元收入。

更让秦龙元感到高兴的是,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村里的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给了秦龙元更多的就业机会。“现在还可以去村里的水果和蔬菜合作社务工,每个月收入都在1500元以上。”秦龙元一脸兴奋。
三台县坚持“先有群众,后有项目”的原则,按照“以群众为主体,坚持群众参与、扶志扶智,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思路,将以工代赈项目与带动群众就业、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紧密结合。
“项目建设用工会首先考虑本村群众,特别是已脱贫户、易地搬迁户和特殊困难对象。”鲁班镇以工代赈项目负责人李杰说,项目实施以来,严格按照以工代赈村民自建要求,积极组织当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目前参与务工的80余人大多都是本村群众。

“在项目实施前,我们组织项目乡镇、村两委以及脱贫户、易地搬迁户代表等当地群众代表召开以工代赈动员宣传会议,宣传以工代赈政策,动员当地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三台县发改局以工代赈项目负责人杨虎表示,项目怎么建、如何建,老百姓说了算,使项目真正实现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
据介绍,采取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方式实施的项目,技术门槛低、前期工作简单、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群众能够充分参与。同时,三台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的模式,使以工代赈与产业结合发挥更大功效,通过以工代赈扶持产业发展,进而能够借助产业发展带动闲散劳动力就业增收。
为顺利推进以工代赈项目,三台县积极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组织当地劳务培训单位和地方技术院校等对参与建设的群众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训和以工代训,切实帮助务工群众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联合其他部门单位开展生产技能培训和就业技能短期培训,拓宽当地群众就业渠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