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31日电 (吴平华 周星 张津瑜)近日,穿梭在宜宾珙县珙泉田间小路间,农民群众在田间地头,翻土、除草、浇水……五彩斑斓的特色产业星罗棋布,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珙泉镇立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和产业基础,全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加快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水果清香飘万里 “甜蜜经济”促发展
阳光下,珙泉镇坝底村的黄桃颗颗圆润饱满,蜗牛伸出脑袋缓缓走在树叶上,仿佛也在细嗅桃子的清新香气。

来到果园,李长永一家正逐颗检查桃子的成熟度,只为给消费者带来汁水充盈、口感最好的黄桃。“我们家每年可以产果4000公斤,通过挑选、分拣,大果可以卖到每斤10元、中果每斤8元,年收入大约4万元。”李长永说道。他们还把“卖相”不好的黄桃加上几颗黄冰糖,通过蒸煮做成了黄桃罐头,实现小黄桃的最大价值。
珙泉镇坚持以“花”为媒,以“果”为业,打造了千亩柠檬基地,形成葡萄、黄桃等水果产业多点开花的生动局面,并大力开展赏花春游、登山远足、品食尝鲜、鲜果采摘等主题活动,逐步探索“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为种植户增收注入“甜蜜能量”。
当归种植地生金 群众增收有良方
在高桥村,先后种下的150亩当归长势良好、生机勃勃,进入了中耕管理的关键时期,村民们三五成群地在骄阳下追肥施肥、清除杂草等,定期查看当归长势情况,为今年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起初村里没产业,我们联合红旗村一起组队到汉源县进行学习,想着把当归种植技术带回来,能够为群众做点什么”高桥村党支部书记张松介绍道,“经初步测算,四川省汉源县巧农人种植业专业合作社按1.5元/斤的价格收购,一亩地产量是5000斤,除开每亩1500元投入,预计能够实现亩均收益6000元。”
在当归苗移栽种植阶段,高桥村每天用工约有30人,按照每小时15元结算,附近的村民得闲时便会来打工,也能赚取一些收入,较好地解决了高桥村闲散劳动力务工增收问题。
走进珙泉镇成大家庭农场,50个大棚鳞次栉比,一排排整齐的菌包映入眼帘,阵阵菌香扑鼻而来。
“这袋养料种植的羊肚菌可以摘1茬,每茬有5000公斤,按市场价每公斤500元计算,经济效益非常客观,一年产值能达150万左右。”成大家庭农场负责人何定贵说。桑植变废为宝,不仅延长了蚕桑产业链条,也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接下来,珙泉镇将整合市级衔接资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908.7万元,加快实施珙泉镇桑枝食用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项目,不断推动桑植食用菌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持续优化管理、扩大种植规模,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