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9日电 (杨洪霞)近日,在峨眉山市烟草专卖局门口,双福村脱贫户陈永跃执意放下两篮水灵灵的橘子、一袋沾着泥土的青菜。“李子枇杷都帮我卖了,这点自家种的不值钱,就想让大伙儿尝尝鲜!”
面对这份质朴的心意,峨眉山市局党员干部既感动又为难——收下不符合纪律,退回又怕伤了老乡情分。最终,帮扶干部带着慰问品上门,与陈永跃坐在院坝里算起了“新账”:“桔子咱们按市场价买,明年您家柑橘挂果,我们帮您搭电商平台!”
一番话,把老人的愁绪化成了对未来的憧憬。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开笑容,像是看到了那沉甸甸、金灿灿的果实挂满枝头。
这份“拉扯”背后,是连续两年的暖心帮扶。故事要从两年前说起。彼时76岁的陈永跃,作为峨眉山市“情暖峨眉”巩固脱贫成果重点帮扶对象,正对着满山坡熟透的李子发愁:儿子在外务工,老伴腰椎病复发,眼看就要误了采摘的最佳时机。峨眉山市局帮扶干部摸排时,副经理杜益在陈家的田坝边记下了关键信息:“劳动力缺口4人,采摘期约2天。”
正是从那时起,峨眉山市局党员志愿者成了陈永跃家稳定的“编外劳动力”,针对他家中劳力缺乏的实际困难,聚焦“采收”与“销售”两大难题,建立起一套小而实的帮扶纽带。

记下需求的第二天,雨停即开工。4名党员志愿者直奔李子林。山坡泥泞,他们深一脚浅一脚,背上竹篓在林间穿梭。熟透的李子娇贵,大家格外小心,轻摘轻放。两天时间,硬是把200多斤鲜果完好无损地从枝头送到院坝。“杜经理他们真赶上了趟!”陈永跃悬着的心落了地。这效率,不仅关乎收成,更解了老人的燃眉之急。
类似的场景在每个收获季上演。春茶开采时,七八个“帮手”顶着清晨寒气上山,手指翻飞,两天助力抢收珍贵明前茶20余斤。枇杷金黄时,突击队又来了,连夜分拣打包,只为第二天清晨能准时出现在“助农专柜”。他们早已摸清陈家的节奏,总是掐着点出现,又默默完成,不误农时,避开午休,把对老人的尊重落在实处。“他们来的次数太多了,连我家养的猫都认熟了!”陈永跃笑着比划。
果子下了树,如何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这是帮扶的关键一环。考虑到陈永跃家农产品数量不大但品质好,峨眉山市局的党员干部化身“贴心销售员”。

他们没有追求轰动效应,而是精准发力:在单位内部群、自己的朋友圈吆喝,发动职工爱心认购;积极对接城区几个固定的“烟火火”便民点,开辟“助农专柜”;干部们的私家车后备厢,常常成为连接陈永跃家小院与城区市场的“爱心快递车”——顺路捎带几十斤李子、几筐枇杷、一袋蔬菜是家常便饭。销售虽是小批量,但一年四季,品类轮换,从未间断。
当陈永跃一次次接过货款时,他感受到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支持,更是一种稳稳当当的依靠。“不用愁卖,他们每次都记得。”老人语气里满是安心。
或许,正是这无数个“不用愁”累积的暖意,让陈永跃觉得,非得用自家地里最新鲜的橘子,才能表达那份质朴的谢意。
这两篮橘子,不只是一筐水果。它们盛着的,是陈永跃老人对“情暖峨眉”帮扶最朴实的谢意,是烟草专卖局党员这两年风里雨里、实打实的用心。这温度,就像陈家地里那嫁接过的橘树,根扎得深,日子浸得透,等春风一吹,汗水浇灌的情谊,定会结出甜果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