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ms > 中新网四川

华电金上“三定培养”:织就爱与梦想之路
2024年08月13日 16:0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3日电 题:华电金上“三定培养”:织就爱与梦想之路

  作者 韩金雨 王槐林

  “如果不是‘三定培养’,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认识彼此,是华电让我们的缘分有了起点并且开花结果。”近日,来自华电苏洼龙水电站的藏族女孩益西拉姆分享了她的故事。

  益西拉姆来自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苏哇龙村,因家里贫困、父亲生病,原本已经辍学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经人介绍进入华电“三定培养”班,不仅学了知识和技能,而且认识了自己的丈夫——家住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达嘎顶村的普布。两个上进的藏族青年由此结缘,相知相爱,结为夫妻,现在共同在华电苏洼龙水电站工作。

益西拉姆与普布。受访者供图
益西拉姆与普布。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随着金沙江上游清洁能源基地的不断开发,华电金沙江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电金上)在电站建设的同时,为助力涉藏地区脱贫攻坚,专门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开设“三定培养”班,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点安置,为贫困家庭的青年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

  身着整洁的蓝色工装,头戴安全帽,作为维护部机械班的一员,益西拉姆和普布会经常穿梭在华电苏洼龙水电站繁忙的工作现场。这对年轻夫妇的故事,起始于2018年的夏天。

  那时的益西拉姆,正在餐厅做服务工作,对未来充满不确定。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村干部给她介绍了“三定培养”项目。“我想要去,因为父亲生病,我放弃了第一次读大学的机会。这是上天第二次给我选择去上大学的机会,我不想放弃。”益西拉姆勇敢地抓住了这个难得的学习与成长机会,并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同年9月,她踏入了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校门,与来自西藏的普布及其他学员一同开启了为期两年的学习之旅。

  学院生活的点点滴滴,不仅为益西拉姆和普布铺垫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更为他们编织了一段意想不到的缘分。“当时我在班上是生活委员,有时会去了解每个同学的生活情况,很多次我都发现普布一个人在学校食堂里,边吃饭边跟父母视频,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其他男同学在外面玩的时候他却自己待在寝室,刚开始我以为他是性格孤僻,后面才发现是因为家里经济困难。”

  益西拉姆说,在学习期间,华电每个月会支持他们800元生活费,但家里通常也会再打来一些改善生活。“普布因为不想让家里担心,就从不主动开口要生活费。”益西拉姆回忆说,之前因为心疼普布,自己一个人偷偷哭过好几次,“虽然他很直男,也不懂浪漫,但因为他的孝心,让我觉得他为人踏实,是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2020年,益西拉姆与普布正式成为华电金上的一员,他们的职业生涯与个人生活同步启航。在宝珠寺水电厂的跟班实习中,益西拉姆接受了普布的追求。2023年,他们组建了幸福的家庭,并迎来了新生命的诞生。如今,这对年轻夫妇正共同为更加美好的未来努力,不仅专注于专业技能的提升,也梦想着拥有自己的小房子,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

  “华电金上‘三定培养’项目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的家庭命运。我得以成为家里的支柱,有能力支持妹妹们的教育,也为下一代铺垫了更广阔的未来。在这里,我们不仅富足了心灵,也充实了生活。”益西拉姆感慨地说道。

益西拉姆与普布身着民族服饰的婚纱照。受访者供图
益西拉姆与普布身着民族服饰的婚纱照。受访者供图

  益西拉姆和普布的故事,是“三定培养”项目众多成功案例中的一抹“温馨色彩”。在金沙江上游川藏段水电站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见如益西拉姆和普布这样的青年,他们在这里挥洒汗水,也在这里收获成长。

  在华电金上的精心培育下,他们从贫困的阴影中走出,不仅“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更关键的是,他们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力量,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让希望的种子在金沙江畔生根发芽,开出了最美的花朵。(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